中国自古就有“棍棒教育”一说,即教育孩子的时候奉行“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的方式,还有很多类似的说法,例如“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树不修不成才,小孩不打不成器”、“老子打儿子不犯法”、“子不教,父之过”。虽然现代父母打孩子的现象已远远不如以前那么频繁和严重,但有时候父母气急败坏也会忍不住惩罚犯了错的孩子,特别是淘气的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时,父母打孩子的可能性更大。
事实上,每个爱打孩子的父母都表示,“打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是爱孩子的表现。然而这种“爱法”真能起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吗?
吃过晚饭后,洋洋把电视调到少儿频道,想看一会儿动画片。一旁的爸爸说:“干什么?作业写完了吗?就看电视。”
“只有语文了。”洋洋小声说。
“语文?那为什么不去写?还有数学上次竟然只考70分,这会儿还有脸看电视?”说着,爸爸一把将遥控器拿到手里。“去,写完语文,再做一套我给你买的数学练习题。”
洋洋磨磨蹭蹭地不想走,他喜欢的《机器猫》马上就要开演了。
“还不去?”爸爸大声呵斥着,给了洋洋一巴掌,“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洋洋大哭起来,妈妈也加入了“战争”,“越来越不懂事了,该打,这次数学再考70分,一个月不准你看电视。真是不打成不了才。”
洋洋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胆小、懦弱,不敢高声说话,不敢和同学交朋友,更不敢问老师问题,变得更敏感,更内向。
“棍棒”下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相信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样吧?每个孩子的心都是脆弱的、稚嫩的,需要父母的呵护。面对粗暴的父母,孩子毫无反抗之力,只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渐渐地对什么都觉得胆怯、害怕。所以父母不该给孩子这样的待遇。
家里有一个不如别人优秀的孩子,父母们难免恨铁不成钢,希望孩子立刻聪明起来,立刻多才多艺起来,每次考试都能有一个理想的成绩。但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作为父母,要有耐心等着孩子成长。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多给一些鼓励和微笑,少一些指责和打骂。
打,只能让孩子产生胆怯甚至逆反心理,无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应该放下这一武器,给孩子和风细雨的疏导和教育,这更能让孩子“成才”。
孩子是不是不打不成才?不少家长在琢磨这个问题。如果孩子实在调皮、淘气,象征性地拍打几下,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适可而止。让孩子进步,将来有出息才是父母的心愿,那么何不选择一种比打骂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呢?
方法一:让孩子反省自己的错误
打孩子,往往是因为孩子犯了错误。人无完人,家长都经常犯错,更何况孩子呢?所以父母应该帮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给孩子犯错后的惩罚。当孩子犯了错误,要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以后如何避免。这个时候,父母最好不要给孩子拳头,而要给孩子安静的时间,让他认真去反思。当他想通了,才能从错误中得到启发。这不比父母动武好吗?
“皓皓,数学考了30分,不像话啊。”爸爸拿着皓皓满是红叉的数学试卷。皓皓满脸通红。“能告诉爸爸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我……”皓皓说不出来。
“这样,孩子,回你的卧室想想为什么考成这样。然后把原因写给爸爸看,好吗?”
一个考了30分的孩子,面对父亲心里该有多么紧张、害怕。当听完爸爸的话,皓皓心里更是惭愧,在这种心情下努力学习要比被爸爸暴打一顿后再努力学习,更能提高学习成绩。而且只有经过自己反省,孩子对错误的认识才更深刻,以确保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方法二:和孩子制订学习、生活计划,监督孩子完成
成绩差,打孩子;动作磨蹭,打孩子;学习原地踏步,没有起色,还是打。家长与其这样和孩子大动干戈,不如心平气和地帮孩子制订一个合理的学习、生活计划。这个星期的学习重点应放在哪里,期末考试英语要突破什么高度,这个月要改正的缺点是什么。这样一条一条明确下来,监督孩子在定期内一个个完成,孩子才会取得真正的进步。
这个方法的运用还应该有个配套的措施,那就是一旦孩子没完成计划该怎么办。
少腾的父母就和他制订了这样一个比较全面的计划,包括学习方面的、日常生活习惯方面的。按照和父母订的计划,少腾把每天游戏的时间控制在30到45分钟。一个晚上,因为伙伴比较多,大家玩得忘记了时间,等到爸爸下班回家,天已经黑了,少腾还在院子里玩得不亦乐乎。看到爸爸,他才忽然想起来。
爸爸微笑着看着他,“小子,被我逮着了,说吧,怎么办?”
少腾不好意思地,摸着头说,“按计划不是应该写篇作文嘛。”就这样,少腾乖乖地回到了屋里,写起了作文。
因为长时间养成了习惯,每天少腾回到家,即使父母不督促,少腾也习惯性地按照计划安排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帮孩子订一个科学的计划,会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一步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这不仅让父母轻松了许多,也使孩子学会了自制和独立,天长日久,成才是自然的事。
所以,父母还是放下拳头和手中的棍棒,对孩子耐心一点,平和一点。把拳打脚踢换为和风细雨的谆谆教诲,对孩子更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