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对孩子的爱应该是理智的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作者:李少聪


在当今社会,有些父母可能经常说:“我们的童年充满艰辛,再不能让孩子像我们那样经历磨难了。”“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而且就这么一个孩子。因此,我绝对不会让孩子受苦受累。”正是怀着这种想法,那些父母们竭尽全力地满足孩子需求,包括一些无理的要求,包揽了孩子应该做的事情。他们认为这样做才能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爱,认为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这种观念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爱孩子需要讲究分寸、坚持原则。否则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宠爱、溺爱,这种对孩子失去理智的爱,会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只知索取,不知感恩,不能体谅父母的感受,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所以,有原则的爱,才是理智的爱。而要坚持这种爱的原则,做父母的就需要适时狠下心来。

李彤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哭着要找妈妈、要回家。因为她在班里是最小的孩子,老师很心疼她,就把她送回家。李彤的妈妈送走了老师,对女儿说:“小朋友们都在幼儿园,现在不是放学的时间,谁也不能回家。你必须回到幼儿园,而且只能自己去。”

李彤呜呜地哭着,但是妈妈坚决不让她进门。她最后央求妈妈说:“妈妈送我去幼儿园吧。”

尽管妈妈很想抱起女儿,把她送回幼儿园。但是她心里明白,如果把女儿送回幼儿园,等于纵容了她的撒娇耍赖行为。那么明天、后天……女儿也许还会再撒娇,老师还会送她回来。想到这些,妈妈狠心地对女儿说:“好孩子,你自己回去,下午妈妈第一个去接你。”

万般无奈之下,李彤走了。她是面对着家门,一步一步向后退着离开的。眼看着女儿走远,母亲忍不住流出了泪。

让李彤母亲欣慰的是,从那以后,李彤上幼儿园再也没哭过,虽然她当时只有3岁。

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缺乏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长大后很难独自面对生活。真正为孩子着想,我们就不应该娇惯孩子,而是理性地对待孩子,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每一位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我们经常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这是为人父母的天职。然而父母对孩子不仅要爱得深切,更应该爱得理智。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有良好个性品行的优秀人才。

方法一:生日,让孩子感恩父母

理智地爱孩子,首先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和自己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是父母给了自己生命,让自己成长,孩子就应该懂得感恩、回馈父母的爱。

朝剑是一个正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长得人高马大,健壮结实。他每次过生日都能让父母感动,因为他会请父母坐在沙发上,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然后父母给儿子讲些殷切的话语,一方面是肯定孩子的成长,另一个方面是针对孩子的不足,指出应该努力的方向,再送给孩子真诚的祝福。接着,朝剑再亲手切好蛋糕,献给父母。最后,父母把准备好的礼物赠给儿子,或者是一个印有格言的书签,或者是一本写有祝福的日记本,但绝不是朝剑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的生日让全家人感到幸福、喜悦和欢乐。

朝剑以这样的方式过生日,显然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给孩子一颗至善感恩的心,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方法二:让孩子受点儿冷落

俗话说的好: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做父母的只有舍得让孩子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孩子将来才有面对复杂人生的勇气和能力。

一直以来,凝枫对儿子照料有加,生怕他吃一点点苦头。饿了,马上喂给他吃;冷了,随时给他加衣服;累了,赶忙抱起来让他好好休息……儿子七八岁了,根本不懂得照料自己,更不懂得心疼别人。

有一次,因为工作极为不顺,凝枫情绪很不好。吃晚饭时,儿子又闹着不吃饭,凝枫一生气就没理他,结果儿子饿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天刚亮,儿子又吵着要吃东西,凝枫让儿子自己吃饭。儿子见妈妈没有喂饭给他吃的意思,只好跑到厨房,狼吞虎咽起来。

从那以后,儿子吃饭时老实了许多。偶尔调皮,不吃饭,凝枫也只是提醒他:“过会儿饿了可没饭吃。”那次被饿了一夜给儿子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只要凝枫这么一说,儿子就乖乖地回到桌边,继续把饭吃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他受益最深的,不仅仅是父母的细心照料与殷切叮咛,还要让孩子在受冷落中得到教训。所以,我们在给孩子甜蜜的爱的同时,也应该让孩子品尝一下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样的爱才是理智的。

方法三:把爱藏起一点点

孩子只有在逆境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学会坚强、学会自立。当然,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爱,父母的爱会滋润他们健康成长。而现在的孩子不怕“没人爱”,而是怕“爱过剩”,家长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把爱藏起一点儿。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就是过于溺爱孩子的父母亲手挖掘的,孩子的能力一直没有得到锻炼,他就失去了自立的可能。把爱藏起一点点,让孩子迈出最细微的一步,可能他就推开了自立的大门。

总之,对孩子的爱要平等,要有分寸。既要有博大无私的爱,更要有理智和冷静的爱。理智地爱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