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曾经用伞保护她、使她不受爱慕者包围的迪金斯卡小姐,现在又给她一次更适当的保护。她确信玛丽的前途不可限量,在华沙用尽一切办法,替玛丽请求“亚历山大奖学金”,这种奖金是供给成绩好的学生在国外继续深造用的。
600卢布!够用15个月了!玛丽虽然很知道如何替别人求助,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求这种补助,尤其没有勇气去办必需的手续。现在,亚历山大奖学金来得正好!玛丽刻意节省,试着使那600卢布能多维持一些日子,以便在教室和实验室那种天堂里可以多留一段时间。更令人钦佩的事,发生在多年以后:
几年之后,全国工业促进协会约请她进行一项技术研究,她又同样刻意节省,从这第一次收入中省出600卢布来,送交亚历山大奖学金委员会的秘书。这个秘书大吃一惊,因为委员会的纪录中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玛丽为什么要归还这笔奖金呢?原来,玛丽接受这笔奖学金的时候,是把它当作对她的信任的证据,当作信用贷款来用。在她那坚毅的灵魂里,她觉得把这笔钱留得太久是不诚实的,因为这笔钱此刻也许可以成为另外一个贫寒女学生的救生圈。
寒窗苦读
这英勇奋斗的大学四年,并不是玛丽·居里最快乐的日子,但是在她的眼里是最完美的日子,离她仰望的人类使命的极峰最近。这个26岁的波兰女子能够无视她所忍受的贫困,能够安于她的贫贱生活,这绝对是一种奇迹!
巴黎,也记忆下了玛丽寒窗苦读的每一个日子——
每当天一黑,她就跑到图书馆那个幸福的“收容所”去避难,那里有煤气灯和暖气,不用担心寒冷的煎熬。她端正地坐在一条长凳子上,贪婪地翻着一 页又一页书刊,直到晚上 10 点钟图书馆关门。
“小姐,该回去了。”一个温和而熟悉的声音把她从思索中拉回来时。她才惊奇地发现,偌大的一个图书室,只留下她孤伶伶的身影。
在一片“对不起”的道歉声中,她仓促把书放回架上,夹着笔记本急急忙忙地跑出图书馆。回到家里,冰冷刺骨,毛巾和水都结成了冰, 刺骨的寒风偏偏挤进这密封度差的小阁楼,冻得她牙齿咯咯作响。她点上煤油灯,躲到被窝里,继续畅游知识海洋。直到凌晨两点,她硬是自己熬得两眼通红,疲惫得无法打起精神时才入睡。寒冷使她无法入眠。床上的被子不足以御寒,她便把身上的衣服压在被子上,还把箱子里所有的衣服翻出来,盖在被子上保暖。然而,冬夜的巴黎,温度在零下几十摄氏度,寒冷仍然像幽灵一样缠着她。她只好把那个椅子也利用起来,椅子的腿朝上压在被子上面,来抵御寒冷的袭击,给自己一种重量和暖和的幻觉,挨到天亮。
在寒冷的冬天,玛丽的衣服和鞋帽仍是那么破旧。正值花一般的年龄,本应穿戴得漂亮一些,但她做不到,也不在乎。只有当她的旧衣服穿得不能再补时,她才不得已去买一块便宜的衣料,自己动手缝制一件新衣服。她面临的最大窘境是鞋破烂得不能再补了,她得决定是买吃的还是买新鞋。如果买一双便宜的新鞋也需要几卢布,那就是半个月的伙食费啊!所以她总是一拖再拖,迟迟不作决定。她把硬纸板垫进磨穿了底的鞋里,凑合一天算一天。
玛丽对这种困苦生活一点也不在乎。她很清楚,如果要使自己的钱能花到获得学位的那一天,这些困苦,甚至更严重一点的困苦,都是值得的。
居里夫人名言:
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