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凤落高桐
离开子午镇,姜尚一路向东,转而南行。数月后到达诸冯(今山东诸城)。日暮投村,遇一年老还乡的官吏让他留宿。老人摆酒款待姜尚,自言姓冯名玉。席间谈及尧王八十六岁让贤于虞舜之事,冯玉说:"舜爷还是我的乡亲。"趁着酒兴,便讲起虞舜的故事。
冯玉说:"舜属有虞氏,所以称虞舜。他生在诸冯,不幸生母早亡,父亲续娶,后妻生下一子,名象。继母刁钻残忍,弟弟粗暴凶悍,舜在家中受尽虐待。于是舜离家出走。他一路西行,走到历山(今山东济南千佛山)脚下,辟一荒地,耕种度日。他立志以友爱感化世人,想使天下万民都和睦幸福。舜助人为乐,他每到一地,人们都喜欢接近他,都愿意和他住在一起。所以,凡他所到之地,一年变成村落,二年变成城镇,三年变成都邑。舜仁慈、贤达的名声就此传扬开来。因此,世人皆知舜耕于历山,不知他生于诸冯。"
姜尚问:"舜是如何进京的呢?"
冯玉道:"唐尧为王一生,总是选贤任能。臣子们推荐虞舜,尧王就把他召到京都去,并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先任司徒,后总管百官。舜果然名不虚传,把政事办理得井井有条。"
姜尚说:"请长者给我仔细讲讲舜的功德吧。"
冯玉道:"舜先人后己,身体力行。他是凿井、制犁的发明人,也是陶器的改进者。他所到之处,总是劝人授耕。他教人凿井,让人们可以离水而居,避免水患,所以到处都有舜井;他教人制犁耕田,所以处处有犁山。舜不但授人以技,改善民生,他还把亲自耕垦和教垦的土地分给别人,自己却未留一寸。"
姜尚赞道:"舜无咫尺之地。先人后己,真是品格高尚。"
冯玉说:"在道德上,舜确是千古垂范。他的生父顽,后母嚣,弟象傲,但他仍然不失孝道。舜是尊师好学的先哲。他入政之后,又慎徽五典,主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他施政处世主张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对后世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的影响非常大。"
姜尚道:"尧王见舜确是教民有方,治国有策,就让他代行天下大事。对吗?"
冯玉说:"对。舜在年少时便善于调解劝和,闻名四里。氏族方国之间产生纷争,只要经他出面调解,没有不和好如初的。他执政以后,更是以除乱安邦为能事。最著名的就是'除四凶',是指当时与尧王有过冲突的几个大氏族。舜就任国君,采取睦族方略,用氏族平等、互相融和的治国之策安定天下,就是理三苗、朝羽民、徒裸国、纳肃慎。"
姜尚赞道:"舜采取理、朝、徒、纳四策,使氏族和睦,真是圣明之举啊。"
冯玉说:"对内,尧王施仁政,宽五刑,处处以仁为行动之根本,为御世之圭臬。他极力推行五常之教,并将上古的刺面、割鼻、剁脚、阉雄、处死五大酷刑,改用流放代替。他主张不虐无告,即不虐待鳏寡孤独、没有依靠的人;主张不废困穷,即对困苦贫穷的人不要抛弃不管;对臣子平易近人,不讲排场;对黎民仁义宽厚,从不苛刻。尧王实为仁政的光辉榜样。"
姜尚问:"听说舜设二学,有其事吗?
冯玉道:"有。他设大小二学,养国老于上庠,即大学;养庶民于下庠,即小学。夏代设学曰梭,商代设学曰序,都是继承了舜设学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