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 年,可怕的世界大战又一次将人类卷入痛苦的深渊。和以前的战争一样,这一次,也是勇敢善战的士兵拉动扳机,点燃炮弹,释放炸弹。然而,随着战争向前推进,科学家军团也参与进来,他们的任务就是攻克核子物理这个新的学术领域。
德国的科学家已经意识到核能的军事潜力,他们和盟军科学家展开了一场制造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军备竞赛。战争天平来回摇摆不定,高度机密的实验室成了最关键的战场,如今听起来像基础物理的理论在当时也许就是一个能够赢得最后胜利的方案。一种名为中子的微粒和铀原子发生碰撞时会释放出另外两个中子,同时产生巨大能量,然后成倍剧增,在一段短得几乎无法测量的时间内发生一连串连锁反应。
为了检验这种有望制造无穷爆炸威力的理论,新墨西哥州变成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场。
1943 年,世界上最杰出的几位物理学家秘密聚集在一个名为洛斯阿拉莫斯的地方。他们了解原子弹科学,但是,这些科学理论能对敌人做些什么呢?原来,国家打算在双方持续激战时使用原子弹,所以有必要了解它的破坏力。
科学家们利用大量传统炸药进行了多次实验。他们用100 吨TNT 堆放在新墨西哥州试验基地进行了现场试验。这一数量还不及哈利法克斯大爆炸中炸药数量的5%,然而当它们爆炸时,连60 英里以外的地方都能看到巨大的火球。
洛斯阿拉莫斯的首席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和他的科研小组一直在研究档案里注有“灾难”字样的爆炸数据。奥本海默和其他一些科学家对以往的爆炸事件进行过专门研究。当然,第一次大规模爆炸就是哈利法克斯大爆炸。
为什么这次爆炸的破坏性如此之大?科学家们发现了“马赫效应”。
马赫效应的基本原理
马赫效应的基本原理就是指,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遇到地面时会从地面上向空中反射,反射波和空气中的冲击波发生碰撞,就会形成一种威力更大的冲击波。如果你要让一颗炸弹发挥最大的爆炸威力,那么这个炸弹应该放置在空中引爆,不过前提是这个高度要和炸弹的威力相匹配。例如,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在距离地面2000英尺处爆炸;前苏联研制的第一颗氢弹在距离地面2千米处爆炸,它的威力比广岛的那颗原子弹大好几倍。同样,对于水波、声波以及任何形式的波也是适用的
科学家们意识到,马赫效应能使原子弹变得更具破坏性,这也最终导致了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的决定。两颗原子弹都是在空中投放爆炸的,也就是说,它们是在地面之上爆炸的,这比地面爆炸的破坏力更大。
正当检验理论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一次令人震惊的意外使科学家们的预言得到了证实,仿佛冥冥之中,命运安排的一场悲惨实验。从加利福尼亚的魔鬼山向下眺望,会看到一个极为特殊的地方:在美国海军基地,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芝加哥海港的边缘地带,驻扎着人们所说的“后备海军”。
在战争岁月中,它们也曾叱咤风云。芝加哥海港接收和处理通过铁路运来的大量炸药,然后将这些炸药全部装入开往太平洋战场的运输船。
1944 年7 月17 日,其中一艘运输船“EA 布莱恩”号在码头前沿转弯,停靠下来。
装载炸药是一项极端危险的工作。码头工人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对“EA 布莱恩”号进行快速检修和装载。
那天晚上,码头工人们正在往“EA 布莱恩”号上装运集束炸弹、深水炸弹和燃烧弹。突然,他们发现燃烧弹处于发热状态,导火索已经被点燃,随时有可能爆炸。
4000 吨炸药已经运上船,还有500 吨堆在码头上,工人们匆匆忙忙赶着装运。突然,灾难发生了!地面上升起2 英里多高的云柱,加利福尼亚北部大约70 英里之外的萨科拉曼多都感觉到了这次爆炸。在大山的另一侧,距离芝加哥海港200 ~ 300 英里的内华达州也感觉到了强烈的地震力和冲击力。芝加哥海港在短短几秒钟内化为一片废墟,码头前沿的建筑物被炸得粉碎。随后,出事的船只也消失了,只有两块龙骨和数以百计的小碎片零七碎八地散落在周围5 平方英里的海面上。
至今,这次爆炸原因无人知晓,可能性最大的是在处理点燃军需品的过程中发生了意外。相比爆炸原因,科学家们对爆炸结果更感兴趣。无疑,芝加哥海港大爆炸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因为它的模式类似原子弹爆炸。测量数据表明,如果爆炸点位于地面以上更高的位置,冲击波扩散的范围将更大。科学家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空投人员应该距离爆炸点多远。如何使空投人员安全逃离爆炸点是帕森上尉最关注的问题,最后,他选中了一名飞行员,前去投放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1945 年8 月6 日清晨,“埃诺拉·盖伊”轰炸机飞离太平洋提尼安岛。机上携带着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离开提尼安岛3小时后,轰炸机靠近硫磺岛,与记录爆炸过程的两架侦察机会合。
天空万里无云,没有任何敌机或是高射炮向他们开火。9 点15 分刚过,蒂贝茨机长释放了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15 秒后,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爆炸夺走了20 万人的生命。广岛的中心地带被完全摧毁,毫无生气。尽管如此,日本依然对盟国的投降提议保持沉默。3天后,美国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大胖子”。
原子弹摧毁了一切。美国通讯记者鲍勃·布瑞拜是首批到达广岛的记者之一,他在东京附近的机场作了报道。他说,他刚从一座死亡之城回来,是第一批到达广岛的美国人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亲眼目睹第一颗原子弹造成的毁灭性后果的人之一。他还希望自己从来就没有看过那时的广岛:场面恐怖极了,令人不忍卒睹。
为了达到最大破坏力,这颗原子弹被设定在距离地面2000 英尺的高空中引爆。据有关部门统计,此次原子弹爆炸仅在当年就造成广岛14 万人死亡。三天后,当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的上空引爆之后,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
埃德·默罗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战地记者。他说:“如果宇宙像我们认为的那样,已经存在了数亿年的话,那么我们所经历的13 年不过就是昨天的一瞬间。在这期间发生了一系列事件:1933 年9 月的慕尼黑失业;12 月7 日的珍珠港战役;9 点15 分的广岛原子弹爆炸,这些都是同样重要的历史时刻。还有一个问题:是否在23 点59 分,或是0 点1 分,还有另一轮的苦难,绥靖与灭绝?或者我们已经从午夜走到了黎明,只是我们并不知道?”
全世界都见识了美国原子弹的可怕威力。尽管原子弹的投放的确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它永远地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但这由人类操纵的毁灭性的一幕在广岛和长崎上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原子弹爆炸宣告了核时代的来临。从那以后,核军备竞赛还在继续,未来的冲突将会在可怕的知识以及对核武器的恐惧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