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叫人惊恐的是,日本人在县里买了房子,开办商号,安营扎寨了。
李知事刚能下地走路,便召集全县各村长及大户士绅议事,开场白道:“咱这儿招风了,有了矿苗,大鬼小鬼都来敲门了。安城县已是人人自危,家家自固门窗,个个提早闭户,且不说日俄之心,单就是胡子流寇袭扰也防不胜防。一旦破城,商民损失在所难免。”说到这儿,李维新想起了他的前任——稀里糊涂被枪毙的霍知事,不由得打了个寒战,觉得脑后阴森森的,继续道:“匪患频生,以全城千家生灵计,本知事拟修掘城壕、建筑城墙……”
李知事的提议合情合理,众人赞成,问题在于费用分摊。一时讨论热烈,各抒己见,人人都心知肚明,却都兜来绕去的并不点破。见没完没了的,李知事叫道:“牟先生,你是仁义老虎窝的村长,修过城墙的,谋划谋划如何?”
李知事毕竟比前任圆滑,出人意料地把球踢给了下属,客堂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齐齐地把目光投向了老牟身上。大堂上能听到心跳呼吸,老牟从未经历过如此场面,不免有些紧张。心想,县知事无非是借他之口,请大户掏钱。他清清嗓子道:“小民一介村夫,瞎思谋乱干惯了,并无主张。”
李知事显得和颜悦色:“但说不妨。”
老牟只好讲了起来:“安城县有山有水,四水汇聚……”说着说着,自己觉得语句流畅起来,“可于路口处设四座城门,东西方向为干道,可各加两道城门……至于炮台位置,兄弟以为应由各家富户自行修造掌控,即利于自家防卫又可全城照应……县城眼下人丁众多,夯造土墙嘛,应募百姓之力……”
老牟的言语并不很多,但句句说到了李维新的心坎上。李知事面色舒缓,频频点头,各大户商号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纷纷附和,接着众人研究了若干细节和分工,事情就定了下来。
民国五年,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霖发布安民告示,说袁世凯死了,黎元洪就任大总统。时局急剧动荡,大大加速了工程进度。各家商号、财主争先恐后修筑自家围墙和炮台,攀比之风油然而生,你建两丈二高,我就修个两丈五。李知事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工程的主体部分,余下的就是支使百姓修建城门,连接各处炮台。李维新是细心人,事先指定好了环城地段,任由大户挖土取沙,等到各家炮台耸立之日也就是护城壕具备雏形之时。忙活了整整一年,安城县城垣终于屹立在东辽河畔。至此,三条河流在城外汇合,另有一条支流绕城西而过,加上疙瘩山于东屏障,城防体系负山控水,完整有效。除了环城一周的土围子外,九家大户自建了炮台,其中有七个炮台紧邻城外。各炮台都设有土炮,可装药轰击,另配备大抬杆、老洋炮、鸟铳等若干,储备石头瓦砾甚多。
全城东西南北四个炮台,互为犄角,既可暸望又可御敌。各大户相约,一家示警,各家支援。如遇匪情,白日以狼烟为号,夜晚以灯笼为信。各炮台架起了高高的灯笼杆,遇有可疑情况先点一盏,需要支援悬挂两盏,情况危机时挂三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