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瓦岗兴亡的历史密码(4)

唐原来是这样 作者:王者觉仁


 

秦叔宝,名琼,以字行世,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历城区)人,早年在隋将来护儿帐下,深得来护儿赏识,后来调到张须陀麾下,屡建奇功,成为远近闻名的勇将。张须陀战死后,秦叔宝又投奔了裴仁基。

差不多在秦叔宝归附李密的同时,还有一个传奇人物也来到了瓦岗。

他就是程咬金。

拜《隋唐演义》和历代评书所赐,程咬金在民间一直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可谓妇孺皆知。时至今日,老百姓对“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这些俗谚依然耳熟能详。可实际上,程咬金使用的武器却不是笨拙的斧头,而是灵活的长矛(槊),并且加入瓦岗不久他就改名程知节,此后也一直以此名行世。可是,“程咬金”这个名字基本上家喻户晓,但“程知节”在民间却鲜为人知。

在演义和评书中,程咬金出道之前有过很多传奇经历,可在正史里却只有寥寥几笔:“程知节,本名咬金,齐州东阿(今山东东阿县)人。少骁勇,善用马槊。大业末,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后依李密……”(《旧唐书·程知节传》)

秦叔宝和程知节来到瓦岗后,立刻被李密任命为骠骑将军,负责统领一支八千人的精锐,号称“内军”,相当于李密的嫡系部队。李密时常夸口说:“这八千精锐足以抵挡百万大军!”

占领了兴洛仓后,李密又把目标锁定回洛仓。

这两座仓库是东都外围的两大军粮储备基地,东都的留守朝廷及二十多万隋军就是靠这两座大粮仓养活的。如今兴洛仓被李密占了,隋军势必要死守回洛仓。于是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夏,瓦岗军就与隋军在回洛仓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几经易手之后,到了四月下旬,李密最后一次击溃了七万多来犯的隋军,终于牢牢占据了回洛仓。

此时的李密踌躇满志,觉得东都已经指日可下,随即命幕僚祖君彦撰写了一篇讨伐杨广的檄文,在檄文中痛快淋漓地历数了杨广的“十大罪”,最后总结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成语“罄竹难书”的典故正出于此。)

接下来的日子,李密带着数十万大军围着东都打了好几个月,却始终一无所获。

洛阳的防御之坚完全超乎他的想象。

与此同时,远在江都的隋炀帝杨广已经派遣王世充等人驰援东都,数路大军正昼夜兼程向东都挺进。眼看瓦岗军即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幕僚柴孝和向李密建议:命翟让等人留守河南,然后亲率主力西取长安,等根基稳固之后,再挥师东下扫平河洛。

李密承认这是上策,但他提出了自己的顾虑:“弟兄们都是山东(崤山以东)人,见洛阳未下,谁肯跟我西进关中?况且军中多数将领皆出身盗匪,如果我独自西进,把他们留在这里,我担心他们谁也不服谁,万一产生内讧,大业会瞬间瓦解。”

不能不说,李密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作为一个半路出家、后来居上的领导人,李密对瓦岗群雄的控制力实际上是很有限的,其领袖地位也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稳固。在此情况下,如果放弃洛阳、西进关中,不但瓦岗内部有可能产生内讧,而且李密也会因此丧失瓦岗的领导权。所以,明知道“西取长安”才是上策,但是在攻下洛阳之前,李密和瓦岗军哪儿也去不了。

这一年九月,隋武阳(今河北大名县)郡丞元宝藏献出郡城,归附瓦岗。李密当即派遣徐世渡河北上,与元宝藏会师,并且联手攻克了黎阳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