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格的塑造,而教育的艺术则在于习惯的养成。这正是孙蒲远老师的教育特色,在细微之处求效果。
多年以前,孙老师发现学校在给“三好学生”颁发奖状时,校长用双手把奖状递给学生,可有的学生却用一只手把奖状随意抽过去,晃晃悠悠地下了领奖台。孙老师感到难受,她认为,这不是孩子的错,是班主任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从此,她开始培养学生双手接物的行为习惯,并且每天训练。每天发作业本时,孙老师总是双手递给学生,如果学生忘了,单手来接,她不会递出去,直到学生伸出双手。久而久之,她的学生们形成了习惯,递给老师的哪怕是一块小小的橡皮,也一定用双手来递。孙老师相信,这种良好的习惯会使孩子更懂得尊重他人。
史家胡同小学是北京的一所名校,自然会吸引许多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第一次家长会上,孙老师就亮出了自己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原则。她说:“我不看孩子的家庭背景,因为这样对孩子没有好处,应该让孩子在公平中去竞争。”曾有一位在国家外事部门工作的家长打来电话,问孙老师:“我的儿子为什么当不上小队长?”孙老师回答:“队长是队员们选的。”“他为什么选不上?”“他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是上课不太遵守纪律,上课经常带不齐学习用具。这些可能会影响他在同学中的威信,同学们就会选表现更好的同学。”“我刚从美国回来,在美国,你说的这些问题根本不是问题,上课说话、不带齐用具,这是原则问题吗?”“这些的确称不得原则问题,但我们是中国,我们的国情就是与西方不同。我们是四五十人一个教学班,没有纪律保证,没法进行教学活动。顺便问一下,现在您的儿子是不是在您身边听您给我打电话呢?”“对。”“他听您这样跟我说话,他就更加不重视他的问题。比如,人家都在做手工作业,他没带材料,他在手工课上做什么呢?不会老老实实坐一节课吧!您可能是一位了不起的外交家,可是教育孩子,您还得听我们老师的观点,是不是?”孙老师不卑不亢、实事求是的推理分析,终于让那位家长心悦诚服,答应配合班主任工作,他的孩子也有了进步。
教育专家认为,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当我研究过孙蒲远老师之后发现,她与每个孩子既有师生之谊,更有挚友之情。所以,她对孩子有着天使般的影响力。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课间休息时间几乎都在与孩子们一起玩耍。有位女生的母亲由于不理解学校的某些做法,曾找孙老师大吵大闹,夜晚还指使人打电话威胁孙老师。但是,第二天课间,孙老师照常与那位女生下跳棋,有说有笑,就像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不曾发生。有一个三年级的女生,总也不完成作业,批评也不见效果。孙老师试着用孩子的方式与她“拉钩”,约定完成作业,居然取得了成功。这位女生写道,当她不想写作业时,想起了孙老师,“老师温暖的手紧紧地拉着我,我怎么能辜负老师呢?我要守信用,不能骗人!”
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蒲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她说:“班级群体就叫 班集体 吗?不一定。形成班集体是有一定条件、有一定标准的。它应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有正确的舆论,有优良的班风和传统,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有严密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能够开展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她认为,建设班集体的水平反映了一个班主任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