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在水面上跳跃浮动的水珠,他决定要研究一下这个现象。他搜集了一大堆各式各样的饮料瓶,把每个瓶子编上号,逐个测试。他发现每种瓶子都能产生这种现象,只是效果有所差别:圆形的瓶子比方形的效果好,截面形状简单的比截面形状复杂的效果好。
经过仔细观察,这个同学发现,这些差异与敲击时水面震动的情况有关。方形的或者截面形状复杂的瓶子,不利于瓶中水面的震动,激起的水珠也少,因此浮在水面上的水珠相对就少。如果这位同学不是善于观察和思考,他能发现这样有趣的事实吗?
观察力是智力之母
第一篇观察力——智慧的起点人们常用“聪明不聪明”来概括一个人的智力。顾名思义,“聪明”即耳聪目明。由此看来,聪明首先应当包括以感知为基础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智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智力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是思维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所以有人说:“思维是核心,观察是入门”。
首先,我们知道,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触到的信息有80%以上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通道传入大脑,通过观察获得的。观察可以说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观察力,他的智力很难达到高水平。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在众人之上。”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实验室的墙上,写着醒目的六个大字:“观察,观察,观察!”没有观察,智力发展就好像树木生长没有了土壤、江河湖海没有了水的源头一样,失去了根本。
其次,观察力的发展离不开思维的进步,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人们认识事物,都由观察开始,继而开始注意、记忆和思维。因而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同时又借助于思维提高来发展优良的观察力。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力低,那么他的记忆对象往往模糊而不确切、不突出,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时就常常模棱两可,记忆效果差。于是,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时就不能做到快速而准确,显得理不直、气不壮,综合分析和思维判断能力差,智力发展受影响。接下来,在以后的观察中,有效性、目的性、条理性差,观察效果不好,进一步影响思维的发展,形成不良循环。
再次,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单调枯燥、缺乏刺激的环境中,观察机会少就会使脑细胞比较多地处于抑制状态,大脑皮层发育较缓慢,智力显得相对落后。相反,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活在丰富多彩、充满刺激的环境中,坚持经常到户外、野外去观察各种事物和现象,大脑皮层接受丰富刺激,经常处于兴奋活动状态,其大脑的发育就相对较好,智力也较发达。
因此,要想拥有一个智慧的头脑,就应该勇敢地拓宽视野,敢于观察,善于观察,为自己的智力发展开启一扇明亮的“窗户”,为自己的大脑赋予一双“聪明的眼睛”!
提高观察力能提高人的素质
人类要想在观察活动中取得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而每一次观察活动,也都会丰富、提高观察者的素质。一个人的自我发展,其实就是观察力的不断提高。一个社会的进步与落后,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有时候也在这个民族成员普遍具有的观察力上有所表现。可以说,培养和提高观察力,是提高个人和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观察是所有科学研究形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观察才可能发现并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就是一个数学的运算或者实验的技巧,而发现、提出问题却需要通过观察,并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才能够实现。
回顾人类科学的历史,很容易发现,没有一门学科离得开观察力。天文学、力学、数学等概莫能外。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家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日益克服感官、生理和生存环境的局限,使科学观察的效率越来越高,领域越来越广阔,但这一切都还是人的感官和思维器官的延伸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