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垃圾如山

无知者无耻 作者:伊沙


这大概是经历过80年代文化的人的一个普遍感受:如果有段日子没去书店了,就不免心里发慌。然后就安排时间赶紧去,去了又不免失望。过上一段时间再循环往复地来一回。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病”,经常再犯,想要根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失望的根源在于你经常走遍城市也找不到几本自己想要的书。

作为一个老书虫子你还是怀揣着一张老地图的,本来你应该知道要买什么样的书就该去什么样的地方:比如最新上市的书,你可以去逛批发一条街,可最新的书在这里往往等于最热的书,而最热的书往往又是你最不需要的,那一天我刚想挤进这条街上最热闹的那家店,女店员很礼貌地对我说:“先生,您要不是来批货的话就请不要进去,我们这儿的书不零售。”我看了看进货者堆在门口的那些书的名字,心说:“你提醒得好,否则我进去了也是白费功夫。”真正有价值的书很难通过“二渠道”传到这条街上来,所以在这条最繁华的街上你不会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如果你想要和学术有关的书籍的话,可以去全市最大的一家书城,在那里你每每收获的是另一种失望,你见识过一本几个文学博士编的一部诗选,那简直就是几个外行在胡乱拼凑,事实上那不过是导师赐给他们一个挣外快的机会。一本号称“年度最佳”的小说选,你在手上翻来翻去却下不了买它的决心,因为书中那些已显陈旧的名字让你一下意识到该书构成的真相:该有的人一定会有,这是一本先拉出一份作者名单然后分别约稿集成的书,压根儿就没有通过真正的“选”。于是你买到一本自己想要的好书的希望就在街边那些不起眼的小书店里,这事就变得有点戏剧性了,仿佛期待着与早年失散的情人邂逅,一切全看运气了!

书店装修得日益堂皇,书籍的装桢设计也一年比一年有品位了,可是这丝毫没有减弱我每次从书店走出来时那种参观完垃圾站的感觉,顺便收获的一点小哲理是:垃圾袋再漂亮,里面装的也还是垃圾。我想这垃圾如山的现象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究竟是其中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错误?比如说我了解到那些出版社的编辑常常有低估读者的倾向,比如说我也了解绝大多数的写书人面对一本书的恶劣态度,比如说绝大多数买书者那种盲无目的从众心理……而在这一切的后面,是这空心时代的真实面孔,它有一张不断能够吐出垃圾的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