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家搬到里奇福德以北30英里的摩拉维亚,其实等于从落后的边区居居民点搬到城市里。城里有旅店、杂货店、纺织厂和公理会教堂,当地居民主要是基督教联合兄弟会教徒,支持戒酒和废除奴隶制度。
洛克菲勒一家住在城北的郊区。1843年前后,比尔花1000美元买下一块92英亩的土地。那是一片绿草如茵的丘陵地,缓缓伸向景色极为优美的奥瓦斯科湖。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把那里原先就有的一幢木板房整修一番,使之拥有七八个房间。房子的两旁是谷仓,屋后有一个可以熏制火腿和咸肉的烟房。约翰喜欢在夏天到凉爽清澈的湖上钓鲈鱼;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他也喜欢在湖边玩耍。洛克菲勒家的孩子们睡在楼上一间连墙泥都没有抹过的屋子里,冬天只能靠着与厨房相连的烟筒取暖,雪花和寒风会从墙缝径直往屋里灌进来。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孩子们常常被伐木工的砍树声或者雪撬在雪地上滑行时的咯吱声惊醒。清晨时分,伊莱扎会站在楼梯口喊她的长子:“儿子,该起床了,快去给牛挤奶!”在昏暗而寒冷的谷仓里,约翰常常站在奶牛刚刚让出来的那块热乎地方,好让凉冰冰的双脚暖和一下。
洛克菲勒家的头3个孩子露西、约翰和威廉都出生在里奇福德。到了1843年,就在比尔外出期间,伊莱扎生下他们的第二个女儿玛丽·安。她在两年后又产下一对双胞胎,男孩叫弗兰克,非常健康;女孩叫弗朗西斯,一出生就有病。医生前后诊治70多次,弗朗西斯还是在不到2岁时夭折。伊莱扎并不想让年仅7岁的约翰去面对亲人的死亡,但妹妹的死亡已经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耄耋之年的他在重返摩拉维亚时,指着一块田地对众人说:“埋弗朗西斯的时候,我被打发到这块地里拣石头,大人不想我知道这件事。”他从此以后便对死亡怀有莫名的恐惧感。尽管他从未向他人承认这一点,伊莱扎却凭借直觉而有所察觉。
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在摩拉维亚完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混合体:他时而像是一个模范公民,时而又干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当地居民时常惊奇地看到他骑着骏马疾驰,身着时髦衣裳外出,大手大脚花钱。在某些时候,人们印象之中的他完全就是镇上的首富。在摩拉维亚生活的那段日子是约翰童年岁月的黄金岁月,因为他的父亲在这时候还想当个绅士。一位邻居甚至把比尔称作“那一带最引人注目的人”。见到当地有大片原始松林,比尔便组建一家木材公司。每天不等天亮,他就和伙伴们一起借着星光和灯笼,用雪撬把木材拉到湖边,然后再运到湖北端的奥本。
19世纪4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经济繁荣之中,许多人都在幻想成为未来的亿万富翁。银行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运河在大地上纵横交错,汽轮在江河上来回穿梭,铁路和电报催生出全国性的市场。美利坚的领土扩张势在必行,得克萨斯因而在1845年被吞并,与墨西哥的战争似乎也无可难免。约翰·D·洛克菲勒尽管对远方发生的这些事情所知甚少,却已经是一个地道的“经济人”。孩提时代的他就知道按磅买进糖果,然后分成几份零售给兄弟姐妹,从中赚取利润。在母亲的鼓励下,年方7岁的他开始把赚来的各种金银硬币存到壁炉架上的一只蓝色瓷碗里。他在7岁时做成第一笔生意。他一路尾随一只野火鸡,等它摇摇摆摆地钻进林子后,便从鸡窝里偷来小火鸡,养大了卖钱。为了帮助他做好这笔买卖,伊莱扎给他提供奶酪喂小火鸡。到了第二年,鸡群的数量居然扩大了。老年时的洛克菲勒说:“在那段日子里,我一看到火鸡就高兴,总是没完没了地看着它们!”
当年的约翰在很多方面同其他男孩没什么两样。他不是那种非常聪明的人,却很有毅力,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学习。同J·P·摩根和杰伊·古尔德一样,他具有非常出色的数学头脑。洛克菲勒说:“我不是一个脑瓜儿好使的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准备功课。”他实事求是地认为自己“成绩稳定”,但不“出色”。
约翰·D·洛克菲勒之所以信仰宗教,不是因为什么责任或义务,而是为了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他从童年就开始接触浸信会,因此,人们可以在该教派的教义中找到许多能够揭示他的性格秘密的线索。他从小就不断受到各种清教格言警句的熏陶,并以此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他的许多清教徒观念尽管在下一代人看来似乎已经过时,却恰恰是他少年时的宗教常识。的确如此,他在商业领域的丰功伟绩同他在童年时代所处的环境无法分割。就连他那惯于同魔鬼打交道的父亲也能背诵许多赞美诗,并且鼓励孩子去教堂礼拜。有一回,他交给约翰5美元,要他从头到尾读一遍《圣经》,从而使他在无意中早早把上帝和金钱联系到一起。比尔一向是个无法无天的家伙,实际上什么教派的活动也不参加。因此,约翰把宗教同他挚爱的母亲融为一体,因为母亲总是用《圣经》来安慰自己倍受折磨的心灵。
约翰在每个星期天都去离家不远的主日学校上课。他记得那里的老师过去不信教,后来又悔过自新,变成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约翰看来,宗教与其说是一种在另一个世界实现善恶报应的理论体系,不如说是一种现世的道德改造手段。由于比尔经常外出,伊莱扎只好说动一位长老会邻居在星期天早上把她和孩子们顺路带到附近的浸信会教堂。当一家人挤坐在教堂的长椅上时,伊莱扎总是鼓励孩子们在奉献盘里放下几枚铜板。洛克菲勒后来把自己的慈善事业归功于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影响。他很小就明白上帝希望信徒们去挣钱,然后再把钱捐赠出去,这将是个永不停止的良性循环。“我从一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干活攒钱”,洛克菲勒说道,“光明磊落地挣钱,然后尽我所能地给予。这一向被我视为一种宗教义务。在我还是个孩子时,牧师就教我这样做了!”属于革新教会派的的浸信会并不禁止信徒积累财富,却反对炫耀财富。这一信条在洛克菲勒的一生当中都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