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节:煤火台和打煤球

纯粹的七零八零童年回忆录:绝对童年 作者:黑先生


煤火台和打煤球

五年级那年冬天,新军哥参军了。春节时我收到了人生的第一张带邮戳的明信片,邮戳是山西大同的。哥哥在家书中说,部队是个锻炼人的好地方,大同是个好地方。这里到处是煤,冬天时部队都不用买煤,随便拿铁锨挖几下,就能挖到煤。小学地理课本上把“煤”比喻成“黑金”,可见煤的珍贵性。后来,每当我想念新军哥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他用铁锨挖煤的画面。

那个时代的农村,春、夏、秋天全都要烧柴火。每家都会垒个矮灶台(又叫地锅),也有人做铁锅架。每次做饭前要先抱来树枝、劈柴、花柴、秸秆儿或玉米芯,用废纸或稻草引火,少许片刻,屋外烟囱上就会有缕炊烟袅袅升起。到了每年的十一二月份天寒地冻时,才会考虑烧煤取暖的问题。

奶奶的家是老式三间头儿宽的起尖儿大瓦房,有一个很大的客厅,在客厅右边垒上煤火台,这种煤火台和东北的炕稍微不同。它大约有一米高,一米宽,两米长,距离隔墙一米五,在这一米五的空位上会放上一张床板。床腿由砖头砌成,床面比煤火台稍低。冬天时,这块区域不仅是厨房,还是卧室。奶奶睡在木板床上,那只黑狸猫挨着煤火台缩成一团。

煤火台的中间掏出空炉心,下边由几根炉铁棍支着,防止煤渣泄下。炉心旁装进去一口小水缸,冬天洗脸洗脚的热水都靠它了。煤火台正面的左侧是搅拌池,在这里搅和稀煤。旁边放着铁锨和铁火杵。炉下面有个通风口,晚上要用塞子堵严实了。

每天做饭前,要先把炉膛掏利落,便于空气进去。再用铁火杵从上面扎几下,火焰会慢慢升起来。做好饭后,要把火封起来。铲几锨煤土,舀一水瓢水,在搅拌池里反复搅拌。用半稠不稀的煤泥填住炉口,要用铁火杵扎个小口,避免把炉子糊死了。

冬天,煤火台是最温暖的地方。我和新峰哥抢着陪奶奶睡木板床。我还在煤火台上放只小板凳,常常趴上去写作业,或坐凳子上烤脚。晚上新峰哥会把煤火台扫得干干净净,挨着火炉口,放上红薯、花生和馒头片,有时还有蒜瓣,边烤手边吃,暖洋洋,香喷喷的。

四年级那年冬天,学校拉来一大车的煤土。教室里的煤火台终于派上了用场。

老师让朱昌盛和张秋生负责和煤、封火。刚开始时他们常弄不好,有时候封得太严,火给闷死了;有时候口扎得太大,煤给着败了。每次煤火灭后,生火就会麻烦了。如果烧的是煤球,夹一块燃烧着的煤球进去就行了。生煤火既要用报纸引火,还要找稻草、劈柴、树枝、花柴,只有把炉膛烤暖后,再放煤炭才能着。等煤炭旺盛燃烧后,才能添入煤泥。每次班级生煤火,都会搞得满屋狼烟和煤味儿,不得不停课一两节。大家只好去寒冷的操场上做热身运动。

后来,煤球炉取代了煤火台。再也不用遭受湿煤焐热时排放的一氧化碳气味熏了。煤球分为大煤球和小煤球,可以从街上买,也可以买来煤土自己打。打煤球还挺好玩儿。

煤球机像一个放大的铁针管。先把煤土和好垒在一堆,提着煤球机轧上去,反复蹾几下,煤球机里的煤蹾瓷实后,提起来放到一旁,放稳后用脚蹬铁模子,双手四指往上提煤球机,拇指和虎口用力下压把手,一个煤球就活脱脱站在地上了。每打几个煤球后,都要把煤球机放在盆里涮几下。

作为新手,时常会犯几个错误:一是煤泥和得太稀,打出来的煤球站不住;二是煤土太硬,加上煤球机没清洗干净,把手很难按下去,或打出半截儿的煤球。熟练后,我可以一个接一个连贯地打,并将煤球排成一排,列成方阵。看着整齐的队伍,颇有一份成就感。

等煤球全部打好了,要晒干后才能搬开垒放。为了便于晾晒,一般会选择在马路上或院子里的平地上打煤球。如果煤球还没晒干就遭遇大雨,一定要用塑料布盖住,用砖头或木棍压严实了,防止渗水。一旦浸入了雨水,煤球就会变成了煤浆,辛苦的劳动也将化为乌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