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1)

巴勒斯坦之恋 作者:(美)乔纳森·威尔逊


走出北塔皮奥特的房子,布鲁伯格骑车前往阿布托尔的阿拉伯村庄。约十分钟后,他下了车。夜色清明,找到石墙上最皎洁的一点月光后,布鲁伯格卸下画箱,取出调色板。还在伦敦时,细心周到的乔伊斯就给颜料管编上了白色号码,这样即便光线昏暗,他依然可以作画。他再也不能爱她了,尽管他希望他还可以。与妻子的疏离几乎令布鲁伯格难堪——他这个岁数的男人不应因母亲去世一蹶不振,可他没办法。伦敦医院,夜已阑珊,母亲的病榻旁,窗外,雨水恣肆,夜空一片墨蓝。母亲突然清醒过来,几周了,这还是头一次认出他。“我会永远记住你。”她说。当然,恰恰相反,是布鲁伯格会永远记住她:移民的孩子,母亲就是船,就是保护神,她宽大的裙裾就是船帆,他则躲在底层货舱,揪着她的裙子,脸紧贴在她腿上。他内心悲戚,乔伊斯总在点滴之处支持他,这令他更感痛楚。她的关怀照料彰显出他的薄情寡义。他对她无动于衷,心魔重重。母亲并不是他内心唯一的鬼魂,她的死释放了其他心魔。战争结束六年了,那些死去的朋友们却都出现在这里,犹如班柯班柯为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物,麦克白因惧怕女巫的预言得以实现,即班柯的子孙将夺取王位,而将其杀害。——译者注。(全文注释均为译者注)。的鬼魂,无论那头颅闯进梦中还是幻想,都是缺胳膊少腿,血肉模糊:雅各布·罗森,皮开肉绽的脸上布满黄色脓液;吉迪恩·希弗,笑容依旧甜美,身体残缺不全。

越过起伏的排排房屋,布鲁伯格把视线投向西罗亚和橄榄山方向,然后支好画架和画板。他坐在岩石上,照惯例,先以炭笔和铅笔在写生本上仔细勾勒出周遭景物。月光倾满山谷,浅灰色的橄榄树几乎成了白色。

俄顷,山上小径传来脚步声,他回头寻声望去,只见两个阿拉伯男人并肩热烈交谈着。布鲁伯格看着他们消失在小径转弯处,继续画画。

足足过了20分钟,喧哗再起,这次声音来自山下的房屋。布鲁伯格站起身,透过树叶望去。在他下方约150码处,喧嚣伴着烟尘四起,恍惚间有两个人影,是在打斗,还是在做爱?布鲁伯格分辨不清。一个白色身影在月光中站起身,是一个身材修长的男子,他掸掸尘土,朝山下的房屋走去,消失在橄榄树丛中。另外一人定是紧随其后也走了,不过那时布鲁伯格已再次沉浸在他的画作里,将他们抛在了脑后。

勾勒完毕,他一口气画了两个小时,直到天黑才骑上车回家。布鲁伯格单手紧握把手,另一只手拿着刚刚完成的小画作。他经过了一排建设中的房子,自行车在砾石小路上吱呀作响。

花园里玻璃罩下的两盏路灯照亮了院门。布鲁伯格进门时,乔伊斯正坐在床上。他们带来了两只箱子,乔伊斯的脚边是那只大箱子,整理了一半。她的头发梳在脑后,穿着她从英国带来的一条冬天穿的长睡袍,很不合时宜。她的朋友,也是她的导师,里欧·科恩跟她说耶路撒冷晚上很冷,即便是在夏天。

布鲁伯格给乔伊斯递上一枝茉莉,他在大门口采的。

“做客岂能空手,”他说,“哪怕礼物不起眼。”

“你又不是客人。”

他吻了一下她的额头。开口辄错,他得放她走了。

“你画了些什么?”乔伊斯问。

“村庄,树。”

乔伊斯倚在床上。屋里的两张窄床是欧伯莱·哈里斯借给他们的,他是伦敦的犹太复国组织驻耶路撒冷代表,就是这个组织安排他们来到这里。屋里比屋外热,一线汗水从乔伊斯的下巴流到睡袍领口。

布鲁伯格回身小心地把画作靠在墙边,只有上缘碰着墙壁,然后一脚踢掉了凉鞋。

“他们委托我画的,”他说,“我画不出来。”

“有那么难吗?”

布鲁伯格从后兜掏出说明。

“‘系列作品,表现重建生活。进步、创业、发展。’也就是说,表现振奋人心的犹太拓荒者,也就是说,宣传。”

“晚上的时间你就可以自己支配了。”

“哪儿够呀!”

她什么都没说,但他能感觉出来她并不认为替人作画对他有什么损害。何况还是这件事,他知道她对此项事业的信念有多坚定。不过乔伊斯则知道此时此刻,沉默是金。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提钱,巴勒斯坦基金会预付给他的60英镑,还不够买他向乔伊斯承诺的牛奶与蜂蜜在《圣经》中,上帝的应许之地被描绘为“流奶与蜜之地”(《申命记26:9》)。。

“茶?”布鲁伯格问。

“我想来点儿别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