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思考·探索·尝试
1949年以来反映战争生活的影片大概已经拍摄了近百部。其中许多优秀的战争片给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但是也不能不看到,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走向它的反面,成功的东西可能会变成刻板化的模式。我国的战争片也有自己的一个套子,想突破框框是不大容易的——这是我们接受拍摄《小花》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我们曾经这样思考:我们生活在70年代的人如何向观众(特别是没有经历这场战争的青年观众)描述40年代的这场战争?我们能不能以当代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这场战争?这种表现会不会存在形式与内容的矛盾?
《小花》的创作和拍摄,我们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都带有一定“叛逆”性质。它既不是军事科教片,也不是某一辉煌战役的记录,它不负有表现战略战术思想的任务。它只是通过三兄妹的命运谱写了一首革命战争的抒情曲。
一
对于原小说《桐柏英雄》描写的战争生活,人们的感受不尽相同。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角度去观察战争,也可以通过另一个角度去观察战争,这取决于小说的素材所提供的可能性和我们对这些素材的感受。在《小花》影片里,我们对原小说采取“取材”而不是“改编”的方法。小说《桐柏英雄》,是通过人民解放军一个连队开辟桐柏新区的战斗生活热情地歌颂毛主席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在影片里,我们则选取赵永生三兄妹在战争中的命运来歌颂革命战争。写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和写英雄人物的命运表现的侧重面有很大的不同。表现英雄人物在战争中的英雄事迹,势必要把战争推到前景,用较大量的篇幅描写战争的进程;通过人物的命运表现战争,则可以把战争推到后景,直截了当表现人与这场战争的关系。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必须附带申明,这两者都可以达到表现战争的目的,都同样可以拍出成功的或者失败的影片。我们并不认为战争片只有通过写人物的命运才能成功。我们仅就《桐柏英雄》这部小说的内容所提供的可能性,作了这方面的选择和探索,也是我们对小说的素材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
我们舍弃小说的主线,舍弃小说和剧本中关于1947年我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这个重要历史转折的全部描写;舍弃交代战争形势发展和有关军事双方矛盾冲突的内容,把战争场面推到背景。我们决定攫取战争中的一朵小花加以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