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官拜御史大夫

仕途的玄机 作者:赵炜


皇帝拜任御史大夫的仪式庄严而肃穆,朝堂之上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列于西侧面东就坐,文官丞相以下列于东侧面西就坐。在景帝和百官注目下,三位官员来至朝堂中央相向而立,尚书令史手捧装有御史大夫印绶的盒子面西站立,一位侍御史面东而立,侍御史身旁靠前站立的是一位中郎将,而晁错跪伏于前。仪式开始,一名中二千石级别高阶官吏朗声宣读景帝的任命,待宣读完毕,侍御史便将包裹盒子的纯白丝绸揭去、掀开盒盖,仔细地从绿绸装裱的盒中取出印绶交与中郎将,中郎将再将印绶授予晁错,然后缓步退回朝班之列。晁错双手接过印绶,静立于原地等候尚书退离,然后小心地打开绶带,绶带长一丈二尺,象征一年十二月,阔为三丈,象征天地人三才,郑重佩戴完毕如仪,礼成⑦。

本朝的官僚制度虽然复杂,却并无多大创新之处,概括而言乃是从秦朝继承而来,从大处着眼分类,不外乎中央官吏与地方官吏两个大的系统。中央官吏又有外朝、中朝、宫官三类,三公、诸卿(九卿是其中一部分)合称外朝官;武帝时期为抑制丞相的权力便开始重用将军、尚书等贴身近臣,形成所谓中朝官;太子所部东宫官署和皇后所属又构成宫官。地方行政兼采郡县制与封国制而以郡县为主,故而地方官吏再分两个体系,郡设郡守(景帝中二年即前148年改称太守)、县置县令(或县长),各自配属下级官吏组成行政系统;诸侯裂土建国,有王国,有侯国,诸侯王与列侯各自掌管自己的封国,大体而言王国可以与郡对等,侯国可以与县相当,官吏设置却自成体系。

帝国最为尊崇的高阶官吏称作三公九卿,其名位、官印形制、职责、秩禄皆有详尽而周密的划分。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天子处理一切国家事务,拥有委任、统率、弹劾、考核天下官吏的权力,对皇帝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安排亦可以封驳或谏诤,甚至可以按律直接诛杀九卿一级的官员而不必请示皇帝;官印以黄金铸造再用紫色丝带拴系,简称金印紫绶,任职人数或者一人或者两人。太尉同样使用金印紫绶,执掌帝国武装及一切军事行动。御史大夫使用银印青绶,作为丞相的副手掌管帝国图籍、秘书,接受公卿百官奏事并行使检举弹劾百官的监察职能。以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来又称作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三公。不过景帝之时御史大夫虽则尊荣,在实权方面尚不能与丞相、太尉等量齐观。虽然御史大夫要到成帝绥和元年(前8)才正式荣升三公之列,使用金印紫绶,但在景帝时也已经是排序仅次于丞相、太尉的帝国官吏了。

本朝官吏的等级称作“秩”,按照米谷数量使用“石”为单位来加以区别,有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六百石等级别。按月实际发放时则改用“斛”来计算,石是衡的单位而斛是量的单位,西京时期1石为120斤,1斛为斤,折算成今日制度则每斛为千克⑧。需要注意的是,石不过是定等级的虚名,斛才是实际俸禄,发放原则是半谷半钱,即是说一部分给谷一部分折合为钱。如丞相、太尉秩为万石,每月实际领取等于三百五十斛即5425千克谷物价值的薪资;御史大夫秩为中二千石,每月实际领取等于一百八十斛即2790千克谷物价值的薪资。对照今天的主粮大米,按均价元/千克计算,则丞相、太尉月薪当在18011元左右,御史大夫在元左右⑨。

司徒下属太仆、廷尉、大鸿胪,太尉下属奉常(景帝中六年即前144年改称太常)、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即前104年改称光禄勋)、卫尉,司空下属宗正、大司农、少府合称九卿。需要注意的是,帝国官吏虽然各有所司,遇有军国大事则须会同协商称为廷议或者朝议,并非太尉即绝不可对民政置喙,大司农就切不能对司法问题发表看法;再者针对具体事件皇帝还可以特别选择某一位官员专责处理,比如武帝时期担任主爵都尉的酷吏杨仆,其本职乃是管理帝国诸侯事务,却能受命领兵征讨南粤国。

荣升“宰相之副、九卿之右”的御史大夫,晁错不仅为这个职位本身兴奋,他更为读懂这个任命深层次的含义而激动,毕竟,刚刚在六月份气病而死的申屠嘉是由御史大夫升任丞相,他的前任张苍、继任陶青在出任丞相之前也都是担任御史大夫一职⑩。

景帝如此的尊崇,叫晁错感激涕零之余也最终确信,推行政治纲领的时机真正成熟了。就在年底,晁错再一次向朝廷奏请削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