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 景帝非宗

仕途的玄机 作者:赵炜


为景帝立下突出功勋的晁错和郅都,最终均死于景帝之手,因此就不能不分析一下两名酷吏的主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由来已久的一项历史传统是,每一位最高统治者在驾崩之后都将获得一个由继任者率领大臣拟定的谥号来评价其一生的功业。秦始皇不能容忍后世儿孙妄加议论自己,所以秦朝采用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这样的记数方法{15}。

本朝立国后又将传统制度予以恢复,所以本文对每一位皇帝的称呼,在其生前其实并不存在,他们在位之时只拥有皇帝这两个字作为称号,这样的人物活着的在整个帝国仅有一人,所以并不会引起指代上的歧义。

景帝的完整谥号是“孝景皇帝”。“孝”字可以不必考虑,惠帝以来的每一位皇帝都会获得这个评价,若要考虑到景帝违背母亲窦太后的心愿,坚持立子不立弟的做法,他或许还不能获得这个谥号。《逸周书·谥法解》中对“景”字的解释有三种,“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班固更是在《汉书》中将文帝、景帝与周朝著名的贤德君主成王、康王相提并论。如此看来景帝所获得的评价实在很高,不过庙号能从另外一个侧面提供更多的信息。

本朝皇帝模仿秦始皇的做法,在生前即为自己建庙,以供死后由后世子孙祭祀。每一位皇帝都为自己建庙,死后再由后世儿孙确定应为亲庙,还是应为宗庙。儒家经典《礼记》记载“天子七庙”的制度,即每一位皇帝主要向七位前代皇帝的宗庙祭祀。具体而言,就是现任皇帝向上追溯自己的祖先——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共四座亲庙,再加祖庙、宗庙三座总共七座。除此之外,其他前代皇帝之庙就不再享受单独祭祀的待遇,庙内神主牌位移至祖庙内获得顺带的祭祀(转移神主称为毁庙){16}。

确定祖庙、宗庙的原则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开基立国之君乃是一朝功业最大之人,自然是“祖”。后代君主已经无法立功惟有立德,德行(实际多数依然是其事功)可观者可以被确定为宗庙。本朝以为“德莫盛于文帝”,故而称文帝之庙为太宗。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前所建之庙若能在死后被后世子孙确定为宗庙,即是对皇帝功业极高的评价。

考察西京十一位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可以明白子孙对景帝的评价,乃至他在历代帝王中的地位。太祖高皇帝刘邦、孝惠皇帝盈、太宗孝文皇帝恒、孝景皇帝启、世宗孝武皇帝彻、孝昭皇帝弗陵、中宗孝宣皇帝询、高宗孝元皇帝奭、孝成皇帝骜、孝哀皇帝欣、孝平皇帝珩,五位皇帝获得庙号{17}。景帝之庙没有得到“宗”的待遇,从成帝即位时起他的帝庙就再未得到单独的祭祀和供奉。

以上是当时的评价,现在做出今天的评价。

回顾景帝十五年执政始末,即可看到一个统治者逐渐成熟的过程充斥着多少血腥、无情乃至背叛。要想对景帝有一个接近真实的把握,首先要清楚他的能力确实远逊于其祖父、父亲和儿子。可无论如何必须承认,景帝一朝掌握最高权力、控制局面的确实是他本人。削藩是他力主推行的政策;在帝位继承问题上,哪怕窦太后使尽手段他也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犹豫和妥协。于是,景帝就必须承担起他那个时代的一切责任,包括晁错和郅都之死。

景帝的冲动大约不是性格所致,众多事件倾向于说明,愚蠢的决策和言行多是因为思虑不周或者经验欠缺。景帝倚重晁错力主削藩,却没有任何全盘的考虑更别说周密的准备,七国之乱若非对手吴王更为平庸,他早已丢掉皇位。未立太子之时,景帝在宴会上公开宣称千秋万岁后传位于梁王,这就不能不叫弟弟心存侥幸,埋下争夺储位的祸根。

尽管如此,景帝却具备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需的先天禀赋。他虽然经常在冲动和不假思索之下胡言乱语、盲目决策,可一旦清醒过来,从不介意出尔反尔,所谓的君无戏言对他根本没有任何约束。

景帝的刻薄寡恩同样显而易见,过河拆桥的做法伴随他的一生。如果说晁错之死他还能有遁词,郅都之死他还可以说迫不得已,那么,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的死,将他的无情冷酷暴露无遗。

周亚夫之子为父亲盗买皇家御用器物盔甲五百套预作陪葬之物,事发后官吏审理此案。周亚夫不作任何回答和辩解,景帝知道后脱口而出,我再也用不着这个人了,直接将亚夫交由廷尉审理,案件的严重性即刻升级。廷尉讯问周亚夫是否意图谋反,周亚夫解释这不过是陪葬的东西。廷尉府中一名吏员的说法足以叫周亚夫心如死灰:“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如果没有景帝的授意,又有谁敢对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后、立有殊功位极人臣的条侯周亚夫如此逼迫?万念俱灰的周亚夫在廷尉大狱绝食五天,呕血而死。景帝对此尚嫌不足,又将他的封国收回。

作为政治家的景帝手法逐渐老练,他最后还是逼死了弟弟梁王刘武,随后就是把梁国一分为五,封刘武的五个儿子为王,看起来他终于学到了父亲的政治把戏。酷吏的悲哀却是,晁错因为景帝当年的不成熟死于非命,郅都却因为景帝后来的老练而成为牺牲品,所谓伴君如伴虎,信哉斯言!

最后需要说明,景帝还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有一次光大了帝国,有两次拯救了帝国。景帝总共为帝国贡献了三位价值连城的皇子,第一位就是鼎鼎大名的武帝刘彻;第二位叫做长沙定王刘发,他的五世孙辈中有一个叫刘玄一个叫刘秀,两人联手推翻篡汉自立的王莽政权,最后由刘秀于洛阳重建帝国;第三位叫做中山靖王刘胜,他的一个后代叫做刘备,在东京亡国之际,将帝国的存在时间又在不到中国三分之一的土地上,硬生生地延续了近半个世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