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
他是中国改革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元老;
大变革的时代,他的观察、思考、研究引领一波又一波的经济浪潮;
他的股份制理论成为国企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参考;
他被称为“厉股份”;
他认为,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不均衡,并且还处在不均衡之中。
厉以宁教授,祖籍江苏仪征,1930年11月出生于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厉以宁教授于1988年至2002年任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2007年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起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厉以宁教授目前还担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等职。
营造一个自由讨论的学术环境很重要
网络上经常会有一些经济学家的发言,他们根据经济学原理对某一问题进行阐述,因此有些发言直言不讳,而很多网民就不太愿意听到这样的说法,他们就会对这些经济学家进行辱骂。
我平时不上网,因为眼睛不行,网上的字太小,看不清楚。关于经济问题的探讨,我认为应该有一个自由讨论的学术环境,这点是比较重要的。经济学的验证往往是滞后的,经济学任何一种观点,都不是出来以后就可以立竿见影地看到结果的,比如我有一种预言或者一种预感,但人们也许要等到几年之后,才能察觉“当初某人讲的话很有道理的”。所以大家应该宽容,要营造一个宽容的环境。
中国如何走出经济怪圈
中国要想走出所谓“投资怪圈”,主要是投资决策体制要改变,应该是竞争性行业内,由市场主导决策,而不能由政府主导决策。如果是由政府来主导决策,政府考虑的侧重点跟民营企业考虑的就不一样。民营企业会考虑如果将来产品没销路,或者将来产品增多,产品价格会下跌,因此企业必须要慎重;政府则因为不存在自负盈亏的问题,如果为了地方经济着想,仍然可以继续原来的投资计划。这就是为什么常常有一些产能过剩现象的原因所在。比如,工厂已经建了,如果不让它建成,损失更大。地方政府往往从这方面考虑。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侧重点不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按如下思路走:
第一,在竞争性领域内,投资决策体制应该转换。当然,影响到国家安全的、国防的、重大民生的这些问题,可以考虑由政府决策投资,但是竞争行业不要这样做。
第二,资源价格不合理会助长那些投资者的决策,他们会觉得资源价格挺便宜,不会考虑资源的节约问题。因此资源价格的合理调整还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促使企业考虑到资源的节约问题,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创新方面,而不仅仅是粗放型的投资。
在我国,投资怪圈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地方要减轻自身的就业压力。怎么解决就业的压力呢?地方政府会认为,如果不加大投资,就业问题就无法解决。因此政府会尽量拿土地出来招商引资。这种现象实际上跟整个中国经济的配套改革是有关系的。我国正在进行城镇化改革。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道路,是提高城镇、城乡居民收入的道路。城镇化也可以让劳动力有序地进城,而不是一下子涌进城里,造成一些问题。城镇化也是扩大内需的一个方式,如果这几个方面一起考虑,城镇化也是一种体制方面的改革。
另外,行业垄断的问题也需要解决。为什么有的地方会产生投资怪圈?这跟行业垄断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