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支援江西的一支湘勇在南昌与太平军作战大败,营官谢邦翰、易良干等四人及勇丁八十余人死于战场。王錱欲借此机会扩大自己的实力,乃以报仇为名回湘乡招募三千人。曾氏训练湘勇,是为了给江忠源提供兵源,与王錱自招自将的做法不同。两人因此有了分歧。王錱虽是书生出身,却善于用兵,打仗勇猛,有“老虎”之称,但私心较重,急于自立山头,与曾氏不协。曾氏一直不重用王錱。第二年,王錱自率一军赴广西单独发展;咸丰七年率部援江西,不久死在江西战场上。
曾氏与王錱不和的消息传到湘乡,曾麟书去信询问儿子。曾氏此信讲的即是这桩事。曾氏的话虽说得委婉,但对王錱的不满情绪仍可看得出来。他说王錱招募的人马“器械未齐,训练未精”,背后的隐语显然是:如此急欲出兵,必不可奏效。
信里说“现在专思办水战之法”,讲的是他到衡州府所办的另一件大事:筹建湘勇水师。
太平军在攻下岳州后,俘获大批船只及船民,由此组建了太平军的水师。仗着这支水师,太平军顺利渡过洞庭湖,打下武汉三镇。在武汉又将这支水师扩大,然后百万雄师尽皆乘船,浮江东下,畅通无阻,以至顺利夺取江宁城。曾氏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知道今后要与太平军角逐,水师是绝不可少的。
衡州府地处蒸水与湘水交汇处,历来水运发达,更有为数不少的船民。他们世代以此为业,积累了丰富的水上技艺。水师招兵旗一树,便有数千人从东南西北四乡奔来,这支队伍很快便聚集起来了。曾氏慧眼识人,为水师选拔了两位营官。一个是杨载福。杨为善化人,排工出身,此时只是湘勇中的低级军官。一个是彭玉麟。彭为衡阳秀才,此时正潦倒家居。曾氏从微末中将他们识拔,委以营官重任。杨、彭二人感激曾氏的知遇之恩,以后一直对他忠心耿耿。水师在杨、彭的统率下,日渐壮大,为湘军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关于这些,以后在相关书信的评点中再来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