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京剧的后备力量汹涌而来,我内心无不欣慰与激越,仿佛看到自己的孩子大展宏图,也仿佛看到自己挚爱的国粹未来一片光明。
上文说京剧的发展要靠青年。这个“青年”不仅是青年演员,更是青年观众。没有观众,京剧就没有市场,演员也无法进步。所以,我一直致力于把京剧推广到青年观众中。
我团从2003年开始策划“京剧进校园”活动,多年来,我们拿出经典的剧目、派出优秀的演员到校园里去演出,为学生提供接触京剧的机会。我发现青年观众一旦接触京剧,都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进校园演出基本是免费发票,没有票房收入,但得负担演员的演出费。为了进校园演出,我们也放弃了很多外出商演的机会。有些朋友善意地问我,是不是“赔了”?我一笑置之,京剧当然不能赔本赚吆喝,而应想清楚,在什么地方可以赔钱?为了什么目的要适当先赔一点钱?培养青年观众是大利而非小利,是远益而非近益,当京剧的观众面被扩大到各个年龄和领域,当每个中国人都对国粹心存热爱,谁又能说我们是“赔了”呢?
事实胜于雄辩,由我团创办的“京剧进校园”活动收效显著。一些观看进校园演出的大学生观众成了戏迷,追着听、追着看,甚至是追着学。后来,文化部把“京剧进校园”活动普及到了全国院团,使得向青年观众传播戏曲的路径更为广泛。
此生之责:文化强,则国家强
京剧的精髓在于传统剧目,将优秀的京剧剧目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近年来,京剧舞台上演出的传统剧目却越来越少,观众都说是“打”不完的“金砖”、“拾”不完的“玉镯”。我曾翻阅《戏考》,其中记载的京剧剧目有上千出,许多都是只听过戏名没见过人演。于是,我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挖掘、复排传统戏。
2007年初,我恢复上演了《审头刺汤》《白蟒台》两出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审头刺汤》已有近20年未见于舞台,曾经演出此戏的老艺术家也均已年迈,若再不去继承、抢救,恐怕今后机会更是难寻。我请20年前演出此剧的朱秉谦、寇春华和张曼玲三位老师,分别为我、吕昆山和周婧三位后辈指导。老艺术家们给予了我们细腻的点拨,并鼓励我们将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目前,我团还在陆陆续续复排更多的传统剧目。
如今,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京剧要存在并发展,仅仅继承是不够的,必须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