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弘扬国粹报效祖国(6)

我的名字叫建国 作者:李建国等


在我所塑造过的人物形象当中,诸葛亮是我最为钟爱的。因此,我有意丰满他的人物形象。在传统京剧中,诸葛亮半人半仙,我和同事们一起,以七擒孟获的故事为蓝本,创排了新编历史京剧《泸水彝山》,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诸葛亮,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

前辈大师梅兰芳先生曾提出“移步不换形”之理论,即京剧要改革,但改革必须有所顾忌。我在改革和创作时,有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尊重京剧的传统规律。我秉承“老树开新花”的理念,即“花”虽然是新的,可它是在“老树”的根基之上绽放出来的,仍然是“老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经过改革的京剧虽然呈现方式有所变化,但仍然是京剧。为了不使《泸》剧成为“话剧加唱”,我仔细揣摩了京剧板式、做派等对人物心理的表现功能。比如,为表达诸葛亮的矛盾心理,我将原来的“原板”转“快板”,改为“慢三眼”转“原板”再转“快板”的递进式板腔结构,使诸葛亮的情绪随着内心矛盾不断攀升。

二是尽量运用传统手段,摒弃大制作。声光电汇聚一体,视觉效果固然极好,但这不仅是对国家财力、物资的极度浪费,更偏离了京剧的“根”。我们可以适当借助现代化的科技,但要明白艺术为主、技术为辅,本末倒置将会导致京剧的衰落,乃至整体文化环境的庸俗化。

三是要反复打磨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剧目。只有经过潜心钻研打磨的剧目,才真正对京剧发展有益处。因此,我没有连续创排大型剧目,而是用6年时间悉心雕琢《泸》剧,使其逐步成熟。如今,该剧已在全国十余个城市演出了上百场,不仅获得了国家奖项、专家肯定,也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是对我改革京剧思路的肯定,也是督促我继续前进的一记快鞭。

近两年,我在酝酿一个大的创作,即一部关于诸葛亮一生的连台本戏《武乡侯》,从初出茅庐一直演到五丈原归天。现在剧本已经出炉,由我担任唱腔设计,希望能在今年年底为观众奉献第一本。

如今已进入一个文化强国的时代、文化外交的时代。我们需要带国粹走出国门,通过文化交流来化解历史阴影,通过京剧艺术沟通各国人民,搭建友好的桥梁。

长久以来,我们都只在国外演出武戏。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外国报纸如此评价:“中国的艺术家们以为我们不懂艺术,总是把他们给儿童看的东西拿给我们。”我意识到,只有武没有文的京剧不是京剧,必须要让外国观众看一场文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