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食用有效成分反受其害

健康新知都是對的嗎? 作者:(日)松永和纪


第三章 时尚饮食主义者的无知

大多数人会因食物中的某些营养素被过分渲染或夸大,认为可改善健康与疾病,而过于信服,使得含有该营养素的商品在市场上蔚为潮流,这种心理即是所谓的“时尚饮食主义”。前一章我已就新闻报道中大多认为是危险物质的DDT与多氯联苯为例,说明了以简单的想法面对、运用甚至驾驭科技的结果,往往多是错误百出。

不仅是对于“危险物质”,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食品中所谓的“具有疗效”的成分。提到“化学物质”,许多人会误以为一定是指人工、人造加工品,然而实际上,化学物质仅是个统称,有天然形成的,也有人工合成的。

我们的身体是由蛋白质、脂肪等化学物质所组成的,树木、动物也都是化学物质的集合体。说穿了,我们肚子饿了想吃饭,所吃的也都是化学物质。因此所谓“具有疗效”或“特殊效果”的食品成分,倘若忽视了“剂量”与“条件”,照样有可能危害健康。然而,忽视剂量与条件而推崇某某特定食品的报道,却正在我们的社会中大行其道。

举个群马大学高桥久仁子教授曾经谈过的例子——洋葱。

高桥教授鉴于坊间盛传“洋葱可‘有效’改善糖尿病”,便着手搜集相关的学术论文资料。结果发现,1995年有篇学术论文提到,将洋葱分离萃取所得的S-甲基半胱氨酸硫氧化物,连续喂食患有糖尿病的老鼠45天,结果证实,老鼠的血糖明显下降。

但是根据高桥教授的计算,论文中降低血糖的必要条件在于S-甲基半胱氨酸硫氧化物的“剂量”,倘若要让人类通过食用洋葱来摄取相同的剂量,一个体重5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至少必须吃下50千克的洋葱。

不用说,当然没有人办得到。但是健康新知节目里,至今在介绍洋葱料理时,依旧会不时强调“洋葱可有效缓解糖尿病”。

食用有效成分反受其害

另外还有个例子——肉桂,也是高桥教授经常在公开演讲中提到的。2004年3月8日,电视台联播节目“下午电视看个够”中提及,“为了预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只要在餐饮中撒上少许肉桂,每天即可照常继续饮用适量的啤酒,并以坚果作为下酒点心。”

根据高桥教授的调查,这个“神话”源自于三份有关糖尿病的学术论文。但是这三份论文彼此却毫无关联,节目所提完全是制作单位随意嫁接而成。而且,节目中说“只需撒上少许肉桂”与论文内容恰恰相反。一份刊登于2003年12月份的美国学术期刊《糖尿病治疗》中的一篇学术论文指出:“连续40天三餐饭后分别服用1、3、6克的肉桂胶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即下降18%~29%,甘油三酯则下降23%~30%”。

后来经过高桥教授实际计算,一般任意撒在餐饮中一匙的量,大约仅有20毫克。换言之,要吃到1克肉桂的量,至少得撒50匙。意即1匙的肉桂根本“没有效果”。制作单位故意向观众说明了学术期刊的名称与刊号,声称“悉经学术研究证实”,实际上根本是在胡说八道。

欧美国家同样也留意到这篇发现肉桂可以有效降低血糖的论文,甚至连坊间都出现了号称可有效治疗糖尿病的肉桂胶囊。不过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却在2006年9月公开发表了一份声明,“长期摄取以克为单位的高剂量肉桂,有可能增加人体的健康风险”。

该研究所同时指出,将肉桂用做香料,少量食用并无问题。这种食用方法已有数千年历史,对人体健康并不会造成影响,但肉桂中含有的部分物质,倘若大量摄取,可能伤及肝脏,例如肉桂中所含的香豆素。而且,通过大量动物试验业已证实,在肉桂的香味成分中含有某种会影响胎儿健康的成分。

换言之,肉桂本身包含了许多目前科学上仍然无法了解的成分,而这些成分究竟会对人体造成多大的影响尚无人知悉。到头来,大量服用肉桂胶囊的行为,在摄取了可以有效降低血糖物质的同时,肯定也大量摄取了诸如香豆素之类的有毒物质,以及目前仍成分不明的化学物质。

因此,该研究所在声明中提到,肉桂胶囊应该列入药物名单,而非健康食品,而且必须经过充分研究其效果与安全性后,方可贩售。

或许最后并未出现任何观众因为“下午电视看个够”这个节目而忽视有效剂量导致中毒的报道,但是由于节目的宣传,肉桂随即成为大家奔走相告的人气商品,连杂志也跟进介绍了它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直至今日,网络上仍不乏声称“肉桂可有效降低血糖”并贩售肉桂的人。

而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这份认为“不该大量摄取肉桂”的声明,据我所知,日本至今仅有《日本消费者新闻》这家报社报道过,其他媒体皆只字未提。

不仅肉桂,任何食品都是成千上万种化学物质的集合体,其中还包含了无数种类的不明物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