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二章(2)

罗马帝国衰亡史(第四卷) 作者:(英)爱德华·吉本


狄奥多里克和他的女儿过去忠诚守备上多瑙河这条天堑,即使贝利萨留获得哥特战争的胜利,对大局反而有害,原因是他们被迫离开了这个地区。哥特人撤走潘诺尼亚和诺里库姆的兵力来防卫意大利,留下一片和平而富裕的地区。罗马皇帝认为已经纳入版图,实际的所有权放弃给大胆而又最先前来的侵略者。多瑙河对岸的上匈牙利平原和外斯拉夫山地,自从阿提拉过世以后,为格庇德部族所有。他们尊敬哥特人的武力,藐视的不是罗马人的黄金,而是罗马人每年赠予津贴和补助背后的动机。沿着河流的工事堡垒,防备部队已经抽调一空,立即被蛮族所占领。他们的旌旗树立在西米乌姆和贝尔格莱德的城墙上,致歉的词句带着嘲讽的语调,侮辱皇帝的尊严,令人无法忍受:

啊!凯撒,你在和平?战争中不断的奋斗,所以才有这么广阔的疆域和为数众多的城市,有些地区对你毫无用处,总可以放手不理。格庇德人是勇敢而忠诚的盟友,要是他们期待你的礼物,一定是对你的恩典有无比的信心。

查士丁尼对这种僭越傲慢的态度只有充耳不闻,决定采取另外的报复方式。他从来没有坚持自己的主权用来保护臣民,反而邀请一个外来的部族,入侵多瑙河和阿尔卑斯山之间的困境,占领这个区域的罗马行省,于是伦巴底人7学识渊博的地理学家都认为伦巴底人居于易北河的对岸,在马格德堡(Magdeburgh)的主教辖区之内,位于前往勃兰登堡的半途。赫岑贝里(Hertzeberg)伯爵基于爱国心也同意,很多蛮族征服者从这块国土崛起,就是现在还以普鲁士的军队知名于世。日益高涨的势力和名声,阻止格庇德人向外发展的野心。

伦巴底人这个以讹传讹的称呼,是商人和银行家在13世纪才传播开来,他们是野蛮武士的意大利后裔。最原始的名称是朗哥巴德人(Langobards),表示族人的胡须长得浓密式样优美。我没有意愿要查询或证实他们是否渊源于斯堪的纳维亚人8沃尔尼弗瑞德(Warnefrid)是一位辅祭,他提到哥特人和伦巴底人的先世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克卢维里乌斯是土生土长的普鲁士人,对这个看法极力表示反对,但是曾任瑞典大使的格劳修斯特别加以辩护。,或者追循他们迁移到伦巴底以前,所经过未知的地区或经历不寻常的冒险事迹。大约在奥古斯都或图拉真的时代,从古代的黑暗环境看到一线历史的曙光,首次知道他们出现在易北河与奥得河之间,凶狠的程度远超过日耳曼人。他们乐于传播令人信以为真的恐惧,说是他们的头从外形上看起来像狗一样,在战场上杀死敌人然后痛饮鲜血。他们人数虽少,靠收养最勇敢的奴隶来增加丁口,然而在势力强大的邻人环绕之下,只有用武器保护高傲的自主精神。北国的风暴摧毁不知多少家族和部落,只有伦巴底这艘小帆船还漂浮在水面,他们逐渐顺流而下,向着南方和多瑙河前进。过了四百年以后,古代的英勇和名声又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他们的行为习性还是一样的凶狠残暴,有一桩杀害皇家贵宾的事件,是奉国王女儿的命令,当着她的面执行,因为她听到侮辱的话而被激怒,看到贵宾的身材矮小认为毫不足惧。被害人的兄长是赫鲁利国王,就把一笔贡金当成血钱,强加在伦巴底人身上。不幸和灾难才会使人恢复温和与公正的天性,这时赫鲁利人居住在波兰的南部各省9狄阿科尼乌斯(Diaconius)叙述两件事实,用来表示赫鲁利人的生活方式: (1) 征兵登记;(2) 种植亚麻,这些跟个人的?产、商业、农业和手工业都发生连带的关系。,进行无礼的征讨反而自取其辱,遭到重大的挫败,整个民族被打得四分五裂。

伦巴底人的胜利有资格获得皇帝的友谊,他们在查士丁尼的请求下渡过多瑙河,根据双方签订的条约,伦巴底人攻夺诺里库姆的市镇和潘诺尼亚的城堡。劫掠的习性诱使他们越过宽广的国境,沿着亚得里亚海的海岸流窜,最远抵达狄拉奇乌姆一带,竟然对罗马盟友的城镇和家园,用同样残暴的方式如法炮制,那些原先逃脱魔掌的俘虏再度被他们抓走。伦巴底人否认有这些敌对的行为,皇帝也不愿追究,就是有些发起突击的军事行动,也用?伤大雅的冒险作为借口。蛮族运用武力的状况愈来愈严重,引起三十年不断的冲突,直到格庇德人完全绝灭才停止。敌对的民族经常在君士坦丁堡的君王面前为自己的理由提出争辩,手段狡诈的查士丁尼会宣布偏袒而且暧昧的判决,他对蛮族几乎是同样的憎恶,就用缓慢而无效的援助,尽量玩弄技巧来延长双方的战争。他们的势力还是难以制服,尤其是伦巴底人把几万士兵送到战场以后,仍旧自认是弱势的一方,要求罗马人的保护。他们有大无畏的精神,然而勇气并不可靠,两支军队突然遭到惊慌的打击,相互逃离战场,敌对的国王带着他们的侍卫,留在空无人烟?平原。获得短暂的停战以后,双方之间的憎恨又激起敌对的情绪,回想以往羞辱的情景,使得接着而来的战斗更为激烈和残酷。一场决定性的会战有四万蛮族阵亡,格庇德人的势力完全绝灭,查士丁尼开始转移畏惧和期盼的方向,伦巴底人年轻的君主阿尔波因(Alboin)开始展现个人的风格和气势,成为意大利未来的征服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