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节 其兴也勃也,其亡也乎也(2)

血凝 作者:张程


嬴政的个性对统一后的国家制度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统一后的国家到底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这在秦国内部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丞相王绾主张仍旧像夏、商、周那样分封诸侯,许多大臣也都倾向于分封制。但这些主张遭到李斯的强烈反对,李斯极力主张废分封,立郡县,施行中央集权制。事实上,在刚灭掉韩国时,嬴政就在该地区推行了郡县制。所以,在国家制度设计上,嬴政赞同废除分封制推广郡县制。他说:“天下所以苦战不休,就是因为有诸侯存在。现在天下初定,如果再来分封列国,这不是重新给自己树敌吗?这样一来,再求天下宁息,岂不太难了?廷尉议论的是。”新统一的秦朝,废除了夏、商、周三代以来施行的分封制度,施行与大一统局面相适应的新的政治体制。在中央国家制度的设计上,嬴政自称皇帝,赋予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下设三公(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划分军事、行政、监察三权,又设九卿,负责具体事务,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组成中央政府。嬴政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设守,县设令。郡县守令,均由自己任免调派,打破传统的世卿世禄世袭制。这一套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也给中国千百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百代均行秦政法”,现存峄山刻石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历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这是基本符合客观事实的。

为了强力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秦始皇紧接着统一国内各种标准。他下令拆毁六国原有的城郭、关隘,修筑九条通行天下的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秦始皇在琅琊刻石说:“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这是宣传皇帝的威德和施行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好处。

统一华夏族区后,秦始皇好胜求强的心理并没有停歇,延续了对外扩张的历程。他首先经略边境开拓疆土,派尉屠睢向百越进军,很快占领东越,设立了闽中郡;分两路进军岭南和广西,设立了南海、桂林和象郡;在北方驱逐匈奴,修筑长城,设九原郡。秦朝的疆域东至大海,西至临洮,南至当户,北踞黄河沿阴山直至辽东,是当时世界上辽阔的统一帝国,也为以后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疆域。

之后,秦始皇又将眼光转向海外,开拓海外疆域。战国时期盛行的世界观是“大九州说”,它迎合了秦始皇自以为天下无敌的雄心。秦始皇统一后多次东巡到海上,以求仙为名,派人入海。大规模海外拓展的活动有两次。第一次在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到琅琊,方士徐福上书,要求入渤海中求仙人。于是始皇派徐福率领一支大船队入海,有三千童男童女,带着五谷种和百工,并派善射弓弩的精良武装保护。这就是《史记》上说的“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第二次是在碣石,先后派两起方士入海。第一起派的是方士卢生入海,他不久自回,带来“亡秦者胡也”的一句谶书。第二起派的是韩终、石生和侯公,率领一支大船队入海。韩终等人和徐福一样也是一去不返。浩大的拓展活动最终并没有达到秦始皇所企盼的万国来朝的局面。

畸形的个性造成秦始皇执政时的专政残暴、缺乏变通。对于反对和阻碍其统一战略以及政策推行的人,秦始皇通常都会采取暴力手段打压,制造了一系列的血案。

思想文化上的统一是国家统一中至为艰难的领域。秦始皇的法家思想和措施遭到了以儒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反对。秦始皇就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学习、传播这类书,死;谁要是以古论今,满门抄斩。于是秦朝全国雷厉风行地开始焚书,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浩劫。第二年,方士卢生、侯生求仙不得,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后逃亡。秦始皇大为恼火,下令追查,发现咸阳的一些儒生参与了背后议论。在对这些儒生的严刑拷打中,又东拉西扯牵连了好多人。秦始皇下令将犯禁的460多名儒生全部活埋,其余犯禁人被流放边境。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成为历代抨击秦始皇的典型事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