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对于内城已经陷落似乎将信将疑,带领心腹太监王承恩跑到煤山(景山),四处瞭望,但见烽火烛天,确信内城陷落无疑,才返回乾清宫布置应急善后事宜,他要在自己殉国之前,命令家属先殉国。
朱由检首先叫来三个最大的儿子(16岁的太子、11岁的永王、9岁的定王),叫宫女取来旧衣服,亲自给他们换上,系上衣带。临行前朱由检谆谆告诫他们:“各自逃生去吧!你们往日是太子、亲王,逃难出宫后,就是小民了。做小民要小心谨慎,如果遇到做官的人,年老的称呼老爷,年轻的叫声相公;如果遇到农夫,年老的要称老爹,年轻的要叫老兄;你们要叫读书人先生,叫军人长官。好了,我要为社稷去死了,不然我没有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如果你们能够不死,长大后千万不要忘了报父母之仇,不要忘了父亲今日的告诫。”这完全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临终嘱托。朱由检既担心三个儿子能否逃出皇宫,又担心他们在深宫长大,不通人情世故,难以在乱世安身立命。朱由检担心自己的儿子不仅做不成皇子,连平民也做不成。
朱由检无限感慨地注视着即将永别的儿子。终于,一生的无奈和失意都爆发了出来。朱由检大喊道:“你们何苦生在帝王家啊!”说罢朱由检抢先大哭起来。周边的侍从宫人也都被这生离死别和父子真情感动,失声痛哭。
三个儿子被送往外祖家逃命,结果刚出宫就被农民军俘虏。朱由检再找来周皇后,让妻子自杀。周皇后自杀后,朱由检又去见皇嫂懿安张皇后,也让她自杀,张皇后隔着帘子和朱由检拜别后自杀了。朱由检大受刺激,召来最疼爱的15岁的长平公主,悲痛地重复道:“你为何要生在帝王家?”说完,他拔剑砍向女儿。长平公主赶紧用手臂遮挡,结果虽然没有伤及要害,却被砍去了一条胳膊,顿时晕厥过去。发疯的朱由检以为公主死了,持剑闯入后宫,手刃袁贵妃、乐安公主、昭仁公主。宫中的太监和宫女们四散逃命。最后后宫空荡荡的只剩下杀完至亲后的朱由检。
在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朱由检在陪侍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登上煤山(现在故宫后的景山),在寿皇亭旁上吊自杀,时年35岁。王承恩也吊死在他对面。
1644年3月,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结束了。农民军发现朱由检尸体时,只见他披发掩面,身穿蓝衣,左足赤露,右着朱靴。他死前在衣襟上写道:“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在这段遗书中,朱由检还是将自己和王朝的失败归结为大臣们误国误民,没有执行自己的政策和主张。面对祖宗基业的完结,朱由检痛心异常,觉得没有脸面去见列祖列宗,因此自己摘去了皇冠,用头发将面容覆盖起来。最后他请求农民军有怨气发泄到他身上就可以了,不要伤害百姓。这个时候,朱由检流露出了爱民之心和人性光辉。殊不知,对于执政帝王来说,缺乏治国能力,将国家弄得一团糟就是最大的不爱民。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评价朱由检说:“明王朝第十七任皇帝朱由检并不是不想把国家治理好,但他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犹如小学生没有写出博士论文的能力一样。他精力充沛,沾沾自喜于自己明智的措施,发脾气的时候不可理喻,而且几乎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发脾气。他对自己的错误永远有动听的掩饰,绝不寻求更正,却喜欢他的部下歌颂他英明。”
清朝撰写的《明史》评价朱由检道:“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