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节 为明朝悲壮地谢幕(1)

血凝 作者:张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沙尘暴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呼啸肆虐。时人描写道:“飞沙咫尺不见,日无光。”当时的许多官员都精通天象,以为这是不祥之兆。有官员占卜一卦,卦文上说,将有暴兵破城之灾。没几日,凤阳祖陵发生了地震,人们的心头更加不安了。

正月初九,兵部收到已经称帝的李自成派人送来的文书。李自成宣称,如果明朝不同意对他裂土而治,让他和崇祯帝平起平坐,农民军就要对北京城发动总攻。

朱由检断然拒绝了李自成的最后通牒。从新年开始,朱由检就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他想抽调辽东军队救援北京,又不想放弃东北地区给清军;他想迁都南京,但又害怕承担丧失北方领土的罪责。所以只好坐守北京孤城了,但是怎么守呢?朱由检无助、愤怒、疲惫,进而暴虐胡来。一次上朝时,朱由检向大臣们吐露了心声:“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将何面目见于地下?朕愿督师,以决一战,即身死沙场亦所不顾,但死不瞑目。”

崇祯朝的大臣们没比朱由检好到什么地方去,但也没有坏到家,群臣也害怕承担放弃领土的罪责,又不敢主动提出建议,瞻前顾后,坐视农民军将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农民军对北京城完成合围那天,“黄沙障天,忽而凄风苦雨,良久,冰雹雷电交至,人情愈加惶惑”。

朱由检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一直在思考,自己勤政图治十多年,怎么还是落入了走投无路的困境。朱由检登基伊始的巨大成功促使混沌已久的明朝政治一时清新,臣民仰望。人们都认为出现了难得的圣主,但朱由检的运气实在是不好,他继承的天下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天下。崇祯初年,西北发生特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陕西甚至发生了人相食的惨剧。官府非但不予救恤,还催租逼税,筹措改革的资金,结果逼反了灾民。安塞人高迎祥号称“闯王”,最先打出了反明的旗帜。不久,张献忠在米脂起义,响应高迎祥。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称为新“闯王”,聚集刘宗敏、田见秀、郝摇旗等战将,成了明朝内部的大患。朱由检自幼生长在深宫,不了解战场排兵布阵、杀伐攻略。他凭着中兴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频繁指挥战事,就差亲自披挂上阵。结果农民军非但没有剿灭,反而越剿越多。

屋漏偏逢连阴雨。在国内农民起义四起的同时,明朝的东北边境外兴起了更加强大的后金。后金蓬勃兴起后,频繁侵略明朝北方地区。崇祯初年,东北局势全赖辽东巡抚袁崇焕勉力维持。崇祯三年,已建立清朝的皇太极使用一条并不高明的反间计,诬陷袁崇焕通敌,图谋与后金灭明后平分天下。多疑性急的朱由检不辨真假,随即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凌迟处死。袁崇焕死后,东北边防江河日下,形势危急。1641年,明朝和后金在辽东地区展开了最后的决战。这一年4月,清兵围攻锦州城。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部总兵计13万人救援。当年夏,明军在决战中大败,洪承畴率残部退入松山。1642年2月,松山被攻陷,洪承畴降清;第二个月,锦州失陷,总兵祖大寿投降。松锦之役后,不仅明朝东北主力尽失,元气也大伤。

朱由检又是一阵悲天悯人。大胜后的清朝在1643年完成了权力交替,皇太极的儿子福临即位,年号顺治,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清朝上下壮志勃勃地将目光投向了中原。半年之后的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国称王,建立大顺国,年号永昌。同年,张献忠在四川称王,国号大西,年号大顺。1644年2月,李自成率军渡河北伐,取道山西,一路势如破竹,由居庸关直逼北京。一个月后,朱由检在北京城就听到农民军的炮声了。

不恰当的皇帝和久病的王朝结合的后果现在终于显现出来了。3月18日,农民军对北京发起总攻。一夜之间,北京外城被攻破。19日,闯王李自成率军从承天门进入北京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