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丙 恭亲王与总理衙门(1)

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 作者:师永刚


同治中兴的失败是因为近代国家的要求被证明是与儒家秩序的要求直接对立的。……中兴政治家和后来紧步其后尘的最后一批极少数真正的中国守旧派的选择是中国遗产。……对于同治中兴的缔造者而言,对儒教社会本质作出的调整是必定会产生效果的,但调整却不是避免灭亡的可行选择,而是灭亡本身。

——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

回到那个具有标志性的年代,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同治中兴”的时期。

1860年,32岁的英国人巴夏礼志得意满地前往北京,他的身后是一支两万人的英法联军,他的身份是英国专使额尔金的中文秘书。

此时,距巴夏礼第一次进入中国已经过去了19年,当年那个穷困的英国小子,因为在澳门学会了中文,从此得以步步高升。他从未来过北京,但在那些描述京都繁华的书籍中,他不止一次地梦想过那个富丽堂皇之地。

当然,巴夏礼的想法几乎可以代表身后两万多英法联军,法国史学家弗勒里在描述英法联军的侵略之举时,似乎更愿意把此行视为一趟传奇之旅:“他们历时近半年,远行6000来法里,来到一个辽阔而神秘的帝国,大胆深入欧洲人从未涉足的地区。他们虽然遭遇到那么多意想不到的处境,终于来到那仙境般流光溢彩的财富和珠宝面前,最后,伴着鼓乐声,步入拥有200余万臣民的天子之城——古老而神奇的、被历史赋予了无数梦想、幻想和幻景的北京!

战争似乎已接近尾声,因为清国的主政者面对大军压境时选择了和谈。

巴夏礼,这个英军专使的秘书,鬼使神差地成为了后来一系列事件的主角。1860年9月14日,清朝派出的谈判大臣载垣等接受了英法所提的条件,与巴夏礼达成了停战签约的协议。但三天之后,巴夏礼却提出英国使臣向清帝面交国书的要求。

在西方世界,这是通行的外交礼仪。但在中国的大臣们看来,这纯属无礼要求。这一事情的纠缠一度又演绎出“见面跪与不跪”的问题。相持不下之中,清朝大臣们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擒贼必先擒王,咸丰皇帝亲自拍板,于是僧格林沁率部截拿巴夏礼等英法人员39人。至此,谈判全面破裂。

英法联军本已停滞的行动,因此次突发异变而加速起来。10日间便进入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令人震惊的抢劫。

28岁的奕

登场亮相,这位皇帝的亲弟弟,此前因为在继承皇位问题上与现任皇帝咸丰有过争夺,是以一直被闲置。英法联军步步紧逼之时,咸丰皇帝作出的反应是在三易钦差之后北走热河,临走时终于任命奕

为“钦差便宜行事大臣”,接办和局。

爱新觉罗·奕

由其生父道光帝遗诏封“和硕恭亲王”。当时人称“六王爷”,接手外交事务时并无任何经验可谈。他亦认为巴夏礼奇货可居,试图从此人身上打开缺口,不仅为其承办肴馔,更有重礼相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