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乙 和尚的理想(3)

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 作者:师永刚


在这次谈判中李鸿章的声色俱厉给伊藤博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时的日本,尚无力与中国一战。但在日本的坚持下,最后虽然没有占到便宜,却和中国签订了一个对等的条约。对数千年来一直称臣的日本而言,其实已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修好条约》第一条规定:“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 ”

李鸿章似乎成功了。史家唐德刚认为,近百年中国史上只出了两个半外交家,周恩来和李鸿章两个之外,顾维钧算是半个。

梁启超却认为:“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在他看来,西方人认为李鸿章是大手段之外交家,实际上不过是小狡狯之外交家也。

以夷制夷。

这四个字就是李鸿章的外交诀。

中法之战,欲以英德治法。中日之战,欲以俄英治日。但这种外交术,当时即受到同为中兴名臣的左宗棠的指责,“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日本人回国了,他们开始举全国之力准备一战。

1874年4月,日本任命西乡从道为“台湾事务都督”,率日军3000余人,在琅峤登陆,进攻台湾。清政府集调军队准备抵抗,日本侵台企图没有得逞。但同年10月两国订立的《北京专条》中,清政府不但没有加以谴责,反而肯定日本出兵原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指以为不是”,等于变相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土,助长了日本的扩张野心。

李鸿章曾经成功地使用“以夷制夷”术使英国给日本施加过压力,但是由此带来的另一后果则是日本窥清中国不想开战的意图。

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三年后又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此后更在朝鲜接连制造的壬午(1882年)事变和甲申(1884)政变,但此时在朝鲜主事的外交官袁世凯崭露头角,他相当强硬地插手朝鲜事务,使日本两次无功而返。

开战,开战!

在日本上层的官僚中,不断发出这样的声音。

1886年,日本军部首脑、参谋总长山县有朋派参谋本部第二局长小川又次中佐到中国做广泛调查,回国后,他提出了名为《讨伐清国策》的报告书,主张在1892年前完成对中国作战准备,以便有机可乘时,突然发起攻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