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葡萄的东传(3)

西域余闻 作者:(日)陈舜臣


 

英国波斯学会的杂志《伊朗》于1963年发行了第一期。上面登载了贝希尔·格雷撰写的论文《8世纪至15世纪波斯对中国美术之影响》,开篇有如下记述:

亚洲图案设计的两大中心分别是波斯和中国。

作者没有把印度列为另一个亚洲图案设计的中心,必有一定的根据。特别是从相互影响与交流的观点来看,中国与波斯的联系似乎更为紧密。

格雷认为,人们以往多注重东方对西方的影响,反之则鲜有论述。然而这是着眼于陶瓷得出的看法,我认为从整体来看,则未必如此。在欧洲的学者中,有不少人赞成几乎整个中华文明都起源于西方的论调。日本自明治以来也出现激烈偏向欧洲的倾向,其中一个变形,体现于历史上过度地注重西方文明的潮流。

这些姑且不论,葡萄藤蔓花样应当可以作为一个自西向东流的文化象征。在雷纹、云纹、回纹等固有图案之中加入葡萄藤蔓或配有葡萄串的花纹之后,中国人的生活得到了更加华丽的装饰。这种图案传到日本后被称为唐草纹,也许因为中国在这里起到了东西方接力的作用,所以才在名称中用了“唐”这个字眼。

葡萄纹样作为一种图案传到了日本,但葡萄本身究竟是何时被带到日本的呢?传说在行基(668—749)创作的那些药师如来像中,部分塑像右手所持的就是葡萄。如果说在行基的时代葡萄已经传到日本的话,很可能是由某个遣唐使带回的。

日本的葡萄栽培以甲州雨宫勘解由为始。据说他在野外发现一株优良的野生葡萄,将其连根掘起,移植于园中,精心培育。这是平安时代末期文治二年(1186)年的事。雨宫勘解由发现的野生葡萄,会不会是遣唐使遗落的葡萄种子繁育的呢?

近来市面上常常见到无籽葡萄,这个品种出现于何时?清朝乾隆帝(1736—1795年在位)的诗作中有一篇以《奇石蜜食》为题的作品。据说这个名字原本念作“奇什米什”,在维吾尔语中指的是一种绿葡萄。诗中写道:

本来无子根何托,

鸡卵谁先辨岂穷。

由此可知,“奇石蜜食”即无籽葡萄。诗的意思是无籽如何生根,进而联想到这与辩论鸡卵谁先一样,是个没有穷尽的论题。

在西域邻近中国一带,过去并没有无籽葡萄,直到数百年前(自乾隆时代算起)才从布哈尔(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传入。同一首诗中还有这样的诗句:

苑中初熟绿葡萄。

可见当时北京的禁苑之中已经种植了无籽葡萄。

而今吐鲁番产的葡萄多为无籽品种。如马奶子葡萄,当地人都是连皮一起食用,说来马奶子葡萄的皮的确很难剥。多年前,吐鲁番的葡萄曾试验性地出口日本,也许是数量太少的原因,几乎没有听到什么反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