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奋斗在北京

蚁族 作者:廉思


 

陈华生于1980年,安徽安庆人。2001年,他来到北京,在中央党校读工商管理专业,2004年考研未果,手忙脚乱地毕了业,留在北京找工作。之后四年多,陈华前后共换了五份工作。2008年4月,陈华开始创业。

陈华父母是农民,在家中劳作。陈华有个弟弟,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陈华念大学的时候弟弟正在创业,陈华找工作的时候,弟弟正在杭州的一家厂里做车间主任。2008年春节,陈华回家,弟弟的孩子已经可以活蹦乱跳地叫他伯伯了。

1. 先养活自己再说

考研失利后,陈华有点措手不及地开始准备找工作,做简历、投简历、改简历。陈华自己总结:“有时候,去应聘不同的地方,简历也是要有些区别的。”最后,陈华有了两份比较固定的简历。2004年7月份,陈华正式离开学校,这时陈华的弟弟已正在一家不错的工厂里当上车间主任,陈华说弟弟“混得不错”。

对陈华而言,找工作时最难的有两件事:面试和吃饭。每次面试被问及工作经验,陈华就晕乎。“有一次去面试,那个工作挺好,做销售,是家国企,”陈华说,“面试官问我有没有工作经验,我大脑一片空白。”陈华早忘了自己都答了些什么,但他记住了:工作经验很重要。找工作那段时间,陈华没跟家里要钱,自己撑着。但是工作一直没有着落,手头快没钱的陈华有点急了,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有个星期只花了十来块钱。“主要就是吃馒头,”他说,“那段日子很苦。”

两个月之后,陈华终于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在北京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一家私人的教育培训机构。工资底薪800元,根据推销情况提成,无北京户口、无三险。陈华笑着说:“当时是有点饥不择食了,反正先养活自己再说吧。”

这份工作的时间很有规律:一天八个小时,周六周日休息。每天八点半上班,陈华五点多就要起床,早饭一般都是路上花一两块钱随便买点,要是起得晚就不吃了;中午花三块钱,在超市买个炒饭。陈华的工作是推销公司的培训课程,推销对象一般都是各个公司里的高层人员。由于这些人都很难见到,针对这些人,推销的主要方式是“电话营销”,所以陈华每天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打电话,每天大概要打一百多个电话,但常常是话还没说完对方就直接挂电话了;如果对方能愿意听电话又有点兴趣,陈华就会把具体培训课程的材料传真过去,每天大概发三十到四十份传真。

公司在劲松,陈华住在骚子营,前者在北京的东南方,后者在北京的西北方,一个来回就得六个小时左右,每天光是回家就得倒三四趟车。“反正每天就是挤车呗。”陈华说。2004年那会,北京公交还实行月票制。陈华也买了月票,每月四十块钱,拿着票,开头数字是6以下的车可以随便坐,不用再付钱。陈华特意强调了一下月票的优越性:“坐多少趟都可以。”有一天下班,陈华照常换乘上了300路车。“那天路上特别堵,”陈华回忆说,“当年300路那是最挤的。”好不容易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附近的四通桥,陈华赶紧下车,换车。那天陈华花了近五个小时才回到家,随便吃点炒饭就睡了,第二天照例还要按时上班。

陈华的第一份工作只做了两三个月。由于推销情况不好,陈华所在的团队被解散,负责的项目也结束。因为这段时间内几乎没有业绩,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又没领齐,陈华几乎是空着口袋又开始寻找下一份工作。失业的日子是最难熬的。为了维持生计,陈华去发过传单,去给朋友所在的婚庆公司帮忙。中式婚礼上会需要舞狮子,陈华也硬着头皮上去舞,最远的一次去了河北。干活儿之后,婚庆公司会给他一些钱,但不多,多的时候能吃十来天,钱少的时候只够将就五六天。那段时间陈华几乎没和家里父母联系,也没和在外面打工的弟弟联系。

陈华自己没有电脑。不去打工的时候,他就一大早跑到网吧投简历,投完简历就揣上手机跑到海龙那边的中关村图书大厦里看书,等电话。“那时都还没有第三极呢,”陈华回忆说,“那时候没钱呀,不买书,就在那里站着,有时候可以站一天,就跟上班一样,每天也过得挺规律的,最痛苦的事就是没收入。”陈华常看营销和求职技巧方面的书:“看这种书很实在,我今天看了明天就可能用得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