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童年的摇篮期(3)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作者:(美)尼尔·波兹曼


 

当童年的形态变得具体起来以后,现代家庭的形式也渐渐开始成形。创造现代家庭不可或缺的事件,阿里耶斯强调说,是正规学校教育的发明和扩展。2社会要求儿童接受长期的正规教育,这导致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家长的期望和责任变得越来越重大,而且含义也越来越丰富,因为父母演变成了监护人、看管者、保护者、养育者、惩罚者、品德和品位的仲裁者。爱森斯坦为这种演变又加上一条理由:“永无止境的道德说教文学像潮水一样侵入了家庭这方净土…… ‘家庭’一时间又被赋予各种新的教育和宗教功能。”3换句话说,由于各种各样题材的书籍应有尽有,不只在学校而且在市场上,家长被迫承担教育者和神学家的角色,并一心一意把孩子培养成为敬畏上帝、有文化的成人。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家庭进而成为教育机构,这不单是因为家庭必须保证儿童接受学校教育,而且因为它不得不在家提供辅助教育。

但是,家庭中发生的另一些事情影响了童年概念的形成,这也不应该被忽视。拿最明显的例子来说,在英国,一个引人注目的中产阶级正在兴起,他们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些人有钱,而且愿意花钱。根据杜布莱(F.R.H. Du Boulay)的说法,中产阶级是这样花钱的:“他们投资买较大的房子,有额外的房间可使自己不受干扰,他们还投资为自己和家人画像,投资在孩子的教育和服装上。多余的钱使他们能够把孩子当作炫耀性消费的对象。”1

在此,杜布莱希望我们考虑的是,经济条件的改善,在加强儿童观念和使儿童在社会上更引人注目上起了作用。我们要牢记,男孩实际上是特殊化人群中的第一个阶层,我们也必须记住,他们是中产阶级家庭的男孩。毫无疑问,童年最初是一个中产阶级的想法,部分地是因为中产阶级能够负担培植这个概念。经过一个世纪之后,这个想法才慢慢传入社会较底层的阶级。

所有这些发展都只是一个新兴阶级出现的外部迹象。他们说话与成人不同,每天消磨时间的方式也不同,他们穿着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而最终连思考的东西也不同。所发生的这一切,即根本的结构变化,显示出凭借印刷和服务于印刷的事物及学校,成人发现自己对未成年人的符号环境有着前所未有的控制力,因此他们能够并且要求为儿童成为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条件。

话虽如此,我并不是说成人始终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或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在相当的程度上,有关童年的各种发展是受书本和学校的性质所支配的。例如,通过写作有先后顺序的课本,按照儿童的实际年龄组织学校班级,校长等于开创了童年的各个阶段。我们对于孩子能学或该学什么、在什么年龄学之类问题的认识,大多来自有序的课程设置的概念,也就是说,来自前提条件的概念。

“自从16世纪以来,”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说道,“认识一堆由毫无意义的符号和声音所代表的互不相干的字母,记住这些字母的固定顺序,始终是西方世界所有儿童通往书本学习的大门。”2爱森斯坦教授在此所指的是通往成年的第一步:熟练掌握所有的字母,当时一般认为应该是在4到6岁之间完成的任务。可问题是,熟练掌握字母,继而精通所有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仅构成了课程设置,而且构成了儿童发展的定义。通过建立不同等级的知识和技能,成人创造了儿童发展的结构。事实上,正如普拉姆所观察的:“……许多我们认为几乎是人的天性的假定在这时开始被采纳。”1既然学校的课程设置完全是为顺应识字的要求而设计的,那么教育工作者居然还没有广泛评价“童年的本质”和印刷的偏见之间的关系,这是令人吃惊的。例如,儿童走向成年需要获得那些我们心目中的好读者所具备的能力,即活跃的个性意识,有逻辑、有次序的思考能力,能使自己与符号保持距离的能力,能操控高层次的抽象概念的能力和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当然,还需要有超凡的自我控制的能力。人们有时会忽视,书本学习是“不自然的”,因为它要求儿童、青少年精神高度的集中和镇定,而这些恰好跟他们的本性是背道而驰的。甚至在“童年”的概念出现之前,我们可以假定,年轻人的习性比成人更“好动”和精力充沛。其实,菲利普·阿里耶斯之所以哀叹童年的起源,是因为它往往抑制了青年人好动的天性。在一个没有书籍和学校的世界里,青年人的旺盛精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但是,在一个有书本学习的世界里,这样旺盛的精力需要大幅度地予以限制。安静、一动不动、思考、严格控制各种身体机能,这些都受到高度的重视。正因为如此,所以在16世纪初,校长和家长开始强加给儿童相当严格的纪律。儿童的天然本性开始被视为不仅妨碍书本学习,而且是邪恶性格的表现。因此,为了获得令人满意的教育结果和净化的灵魂,“天性”不得不被征服。控制和征服人的天性的能力,成为成年人的一个重要特点,因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目的;对于有些人,它是教育的绝对必要的目的。

清教徒罗伯特·克利弗(Robert Cleaver)和约翰·多德(John Dod)在1621年出版的著作《虔诚的家庭管理》(A Godly Form Of Household Government)中写道:“躺在摇篮里年幼的孩子,既任性又让人怜爱。虽然他身体娇小,却有〔使坏〕之心,完全可能作恶……如果这星星点点的火花任其燃烧,必会越烧越旺,直至烧毁整座房子。我们接受改造,才成为好人,因为我们并非生来就好,而是教育使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