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童年的旅程(3)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作者:(美)尼尔·波兹曼


 

卢梭的第二个思想是,儿童的知识和情感生活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我们必须了解它,才能教育和培养儿童,而是因为童年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卢梭非常重视这个状态,在这一点上,无人能跟他相提并论,包括他的学术继承人。在著名的《爱弥儿》(?魬mile)一书中,卢梭探讨的是理想的儿童教育的问题,他只允许儿童读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仅此一本,因为该书展示了人如何能生活在一个“自然环境”里,并对它进行控制。卢梭执著于一种自然状态,相应地轻视“文明的价值”,他的态度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因为在他之前,没有人认为儿童的美德,如自发性、纯洁、力量、欢乐,可以看作是值得培养和赞美的特点。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伟大艺术家也不会不把童年的“生活的快乐”当作主题。尤其是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诗歌把成人描绘成“堕落的儿童”,赞美童年的纯真和自然。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Siegfried),经常被当作表现青少年美德的最有力的作品(如阿里耶斯)。1也正是在18世纪,我们应该记住,庚斯博罗2画出了有史以来最浪漫迷人的有关青少年的画作:他的《蓝衣少年》。

因此,当童年步入19和20世纪,当它穿越大西洋到达新的世界,童年的概念由两组知识旋律构成了。我们可以称它们为“洛克派”的或“新教派”的童年概念和“卢梭派”的或“浪漫主义派”的概念。以新教派的观点,儿童是未成形的人。唯有通过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羞耻感的培养,儿童才能改造成一个文明的成人。以浪漫主义的观点,未成形的儿童不是问题,问题完全出在畸形的成人。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自发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被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羞耻感淹没了。

这两派观点的不同,从洛克和卢梭各自所提出的对比鲜明的比喻中也可形象地反映出来。我相信有一点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例如,洛克把心灵比作刻写板,恰好描绘了童年和印刷之间的联系。的确,空白书写板的比喻把儿童看作是一本尚未写好的书,随着那些书页被填满,儿童走向成熟。这个进程没有“自然”或生物性可言。这是个符号发展的过程:有秩序的、分阶段的、和语言息息相关的。对于洛克和多数18世纪的思想家来说,不识字和童年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成年被定义为具备完全的语言能力。

另一方面,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植物通过耕耘获得改善,而人类则是通过教育获得进步。”在此,儿童被比作一株野生植物,几乎不能靠书本学习来获得改善。它的生长是有机的和自然的;童年只要不被文明造就的、有疾患的倾泻物所窒息已是万幸。对于卢梭,教育主要是个减少的过程;而对于洛克,这是个增加的过程。但不论这两个比喻有多少区别,它们共同关心的一点都是未来。洛克寄希望于教育带来一本丰富、多样和翔实的书;卢梭则希望教育带来一朵健康的花朵。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当今有关儿童的比喻中,对未来的关心越来越少了。洛克和卢梭都毫不怀疑没有成人面向未来的指导,童年依然可以存在。

当然,在美国,尽管浪漫主义的观点从未完全消失过,但新教派的观点统治了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的确,我们可以说,出版于1884年的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描述的是浪漫主义的例子,尽管书的结尾有些不明确。马克·吐温(Twain)抨击那种认为儿童是未成形的人的观点,认为那只是最表面上的意义。他嘲笑所谓儿童的性格可以凭借社会“价值”得到巨大改善的断言。哈克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和个人尊严,他的足智多谋和心理力量,他对生活纯粹的兴趣,所有这一切都是对浪漫主义童年观的支持,而且,大约在美国内战时期,成为重新评价童年本质的大潮流中的一部分。一如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在《学校的转型》(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hool)一书中显示的,进步的教育趋势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例如,1857年,一个最终以全国教育协会(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著称的机构建立起来了。1875年,特许证发给了纽约儿童保护协会(the New York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Children)。1〔作为讽刺性的对照,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动物保护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在1866年就成立了,几乎早了10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