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路标5:老师(6)

大学路线图 作者:林少波


大师与凡人 

2010年2月8日的《解放日报》上曾经刊登过一篇这样的文章,作者为宁白,讲述的是大师与凡人的区别: 

大师让人感到亲切的时候,也是他显露出凡人的一面,真正像一位大师的时候。周有光有一次谈到年轻时与爱因斯坦聊天,聊的全是家常话,很亲切,很轻松,很愉快。因为全是闲聊,晚年回忆起来,聊天的内容全忘了,但是那两次聊天的愉悦感觉,终生未忘。也让我知道,大师只是专业尊称,生活中的大师也一定是凡人,如果在生活中装成大师,那一定不是大师。在当下的实际生活中,人们总是容易被大师的光环扰乱了自己的视觉,总认为大师与凡人不同,生活在别样的氛围中,乃至于他们的举手投足,语言音调都与凡人有异。就像周有光先生的外孙,在听了周先生与爱因斯坦的聊天趣闻后,仍然不相信这是大师间的对话。在他看来,爱因斯坦与人聊天就应该是聊物理、相对论。

我觉得这段话写得非常好,耐人寻味。大学生活中,也许并非每位老师都能称得上大师,但在我们的眼中,他们就是像大师一样,至少是比我们“高一级”的老师。因此,我们对他们产生敬畏。也正因为如此,老师们可能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往往拿大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希望自己说出的话都能够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样深邃。其实,大家都被世俗蒙蔽了,真正的大师,并不是靠一两句深邃的语言让人们所铭记,也不是靠自己故作深沉的表情令人们产生敬佩。其实,真正让人在生活中记住的大师,他们的语言往往朴素易懂,通俗而又清晰。尼采是世界哲学大师,他的一句“生气就是拿人家的错误来折磨自己”可以让人铭记一辈子。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深度的阐发,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直白得不能再直白,却可以让人刻骨铭心。  

所以,“大师让人感到亲切的时候,也是他露出凡人一面的时刻”,任何理论、学术成果或者思想的精髓都是建立在凡人对人世间事物的体会之上的,基于凡人的生活,又高于凡人的理解,这才是大师。大师也是凡人,跟你我一样的凡人。  

大师况且如此,又何况我们的老师呢?老师也是凡人,只不过他们比我们对生活、人生或者某个学术领域有着更加深刻的研究,可以给我们高屋建瓴的指导,所以,我们称其为老师。但无论如何,老师和我们一样。只有当我们在课堂之外体会到和老师聊天时的轻松和愉悦时,老师才会成为大师,也才会更受我们尊敬。  

明白了这个道理,与老师相处起来也会自然、轻松很多。老师就像身边的朋友、同学一样,没有什么神秘,也无需我们过多的畏惧,把他们当成生活中的凡人平等地看待,与老师的交往也会顺利很多。  

与朋友交往,都讲究一个“投缘”,与老师交往也是一样。脾气、性格、兴趣、爱好,无论哪一方面,总要有个共同的话题,才可能成为朋友,因为这个是对话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会“志同”,才可能就此共同碰撞出火花。  

大学的学习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应接不暇,自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老师。这里的老师,并非每一个都能成为你的朋友,你也不可能赞同他们的每一个观点。大学的学习虽然有专业之分,但是同一专业之中也有着不同的方向,就像工作中我们有的人是做业务的,有的人是做管理的,大家的分工不同,共同服务于一家公司。因此,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快地确立自己将来的方向,自己将来究竟走哪一条路?比如我的专业,100多个学生都是编辑出版专业,但是这同一个专业里又有着不同的分工,有的同学喜欢编辑,有的喜欢发行,还有的则选择了电子和网络出版,而这每一个不同的学科领域,都有老师做专门的研究。这时,我们就要通过课堂、图书馆、讲座等等其他渠道,来尽早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当然,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向老师请教。也许你的选择,就是因为你对某个老师特殊的崇拜和敬爱,就像我一样。  

正是因为有了对编辑专业老师的崇拜,才有勇气与老师交流我对编辑学习的心得,才能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因为我们对共同的话题,做着共同的努力。老师也才会给我“不要因为自己是一只鹰而感到羞愧”的鼓励。此时,我和老师的交流已经不再仅仅是学习上的,更不是理论上的,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凡人与凡人之间的交流,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交流。超脱了那份敬畏与忐忑,这种交流也得到了升华,老师也成为了我心中的大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