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胆对应肝
中医说的六腑中,胆比较特别,属“奇恒之腑”,所谓奇恒之腑,是指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它们都还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概括起来说,奇恒之腑似腑非腑,似脏非脏。奇恒之腑中,只有胆与五脏有对应关系。
胆与肝紧密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藏胆汁。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贮藏、排泄胆汁;二是在调节情志方面主决断。
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来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汁的作用,第一就是作为消化液,帮助脂肪在肠内的消化和吸收;第二是将某些代谢产物从肝脏排出。肝脏分泌的胆汁是连续的,平时,胆汁通过胆囊管进入胆囊,经过浓缩而在胆囊内储存,当人体吃了食物后,胆汁才直接从肝脏和胆囊内大量排出至十二指肠,并帮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胆在调节情志方面,主决断,所以有胆大、胆小之说,比较夸张的说法有“胆大包天”、“胆小如鼠”等。这里的大和小并不是指胆这个器官的容积,而是指胆气的充足或虚亏。“胆量”这个词,我理解这个“量”就是胆汁分泌的量,直接关系到胆气。胆量在心理学中是性格的组成部分,有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的难以改变,但我们通过后天的努力,爱肝护胆,增强胆量。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中医通常是肝胆同治。
3.胃对应脾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叫做“肾为先天之本”,其实这只是“半句”,另外半句是“脾胃为后天之本”。古人是非常重视脾的地位的,脾在五行中属土,有“载物”、“生发万物”的性质,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所以“后天之本”的定位是恰如其分的。
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大肠对应肺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排泄糟粕。肺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大肠的传导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肺气肃降则大便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反过来也影响肺气的肃降。
5.膀胱对应肾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和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肾气充足,尿液可以及时分泌于膀胱并排出体外,若肾气虚而不能固摄,就会出现小便频繁,遗尿或失禁,肾虚气化不及,则出现尿闭。膀胱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总之,人的五脏六腑之间,关联密切,使人体组成一个系统,而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和其他因素也有关联。中医就是在这样一张互相关联的网络展开疾病的诊治。
坏水分为水和饮 一清一粘皆病根
都说人体是“血肉之躯”,而水才是血肉的化身。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的人体中,有70%都是水(婴幼儿则80%是水)。我们老百姓充满智慧,形容一个人的眼睛有神说“水汪汪”,形容一个小姑娘嫩相说“水灵灵”,如果描述一个人“干瘪”、“干瘦”,我们立刻可以想到这个人不健康甚至是一副“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