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孔子的先祖(4)

孔子纪 作者:刘方炜


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这段文字中读出契率领着玄鸟部族在上古时期各部族之间所发挥的巨大影响。玄鸟部族来自东夷部落联盟,而正是东夷部落联盟创造出了独特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酒礼祭祀文化,深刻地影响和推进了华夏礼乐文明的发展。作为东夷部落联盟中的重要部族,玄鸟部族在契的率领下为逃避洪水而出走中原,一定带来了繁复而优雅的酒礼祭祀文化,并以此在与其他各部族的文化竞争中获得了尊敬和优势地位,最后得以强势融入中原华夏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玄鸟部落从海岱出走之后落脚于何地,历来各家聚讼纷纭。笔者以为,玄鸟尚黑尚北,故名之曰玄鸟,玄鸟部落在海岱东夷部落联盟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应该在靠北的位置,当自南向北的黄河改道伴随着大洪水凶猛袭来的时候,玄鸟部落最合理的应急反应就是沿着东部海岸向北迁徙,逃到地势高岸的华北平原,也就是今天华北平原的京津唐渤海湾一带定居,并给这个地方留下了“燕山”、“幽燕”这些诗意盎然的古老山名和地名。古人以族名为山名、地名是一种惯例。幽燕就是玄鸟,古人也早有论证,在此不再赘述。

契的孙子相土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诗经·商颂·长发》记载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看来相土是一位领导玄鸟部落开拓疆土的杰出军事领袖。郑笺:“相土居夏后之世,承契之业,入为王官之伯,出长诸侯。”所谓“入为王官之伯”似不可信,作为一个领导部众开拓生存空间的部落领袖,是不可能到夏王朝的朝廷里去做“王官之伯”的。但“出长诸侯”一句很有史料价值,说明到了相土的时代,经过契、昭明、相土三代领袖带领部众奋斗,玄鸟部落已经用“文治武功”把众多的相邻部落聚集到自己周围,成为夏王朝底下的一个很有势力的下级部落联盟的领袖部落。清代崔述考证说:“相土为契之孙,当在夏太康世,盖因太康失国,羿浞淫暴,诸侯无所归,而相土修其德政,故东方诸侯咸归之。”

见崔述《崔东壁遗书·考信录·商考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这也就是说,相土与夏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太康同时,这时水患已除,太康失国,天下大乱,相土趁机率领部众由华北平原向海岱故土方向挺进,并成为东方众多部落的盟主,为后世子孙取夏而代之打下了基础。

相土建立的新的部落联盟的领袖部落应该在鲁、豫、皖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发现了大量的与龙山文化有前后承继关系的岳石文化遗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1994年至1996年期间先后发掘了商丘潘庙、虞城马庄、柘城山台寺三个上古文化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殷商殷墟类型文化等诸多文化的年代顺序关系,发掘报告说:“岳石文化一般相信就是历史上的东夷文化,而商出于夷是中国上古史的常识,所以先商文化也许就是岳石文化的一支……殷商文明,很可能有两个先商的源头:使用粗制灰色绳纹的日常烹饪陶器的被统治阶层可能来自豫北冀南的漳河流域,而使用夯土基址、城墙、铜器、文字等有财富和美术价值的宝贵物品的统治阶级,则可能来自东方的海岸地带……商丘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要广泛和深入地研究,它们可能就是早商和先商,也可能是早商和先商的近祖。”

见张长寿、张光直《河南商丘地区殷商文明调查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97年第四期。如果考虑到相土率领部众在水患消除之后由华北平原回溯南下,寻找故土,来到鲁、豫、皖三省交界处定居,并与留在海岱故土的东夷部族建立了新的联盟关系,以上考古发掘得到的信息资料就更容易理解和贯通了。

古代文献还记载“相土作乘马”(《世本》)和“相土之东都”(《左传·定公四年》),都可以视为相土率领的玄鸟部落从华北草原带来了新的作战工具(乘马),并在海岱龙山文化的故地联络亲族东夷部落,建立新的部落联盟的佐证。

相土之后,玄鸟部落比较著名的是相土的五代孙“振”,出土甲骨祭祀卜辞记为“王亥”,“王”是称谓,“亥”是名。王亥振是第一个称王的玄鸟部落的首领。这个时期,玄鸟部落应该已经建立了城市,社会结构也从部落进化为“方国”,并且对所从属的加盟部落加强了管理与统治,在贡奉的索取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统治的加强和贡奉的索取必然会引起反弹,结果是王亥振被所从属的有易部落所杀。《山海经·大荒东经》对这一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

王亥振之后,玄鸟方国的王是振的儿子微,甲骨卜辞记为“上甲”。有研究认为,上甲微在父亲王亥振被杀死数年之后,先是在自己的方国里战胜了王位的继承者王恒(恒应该是振的弟弟,上甲微的叔父),登上了王位,然后出兵征伐有易部落,为父报仇,并摧毁了有易部落。

见罗琨《殷卜辞中高祖王亥史迹寻绎》,《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页58—62。《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述道:“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易部落的首领在玄鸟方国大兵压境之时,求助于河伯部落,并在河伯部落的暗中掩护下潜逃而出,逃到了山野蛮荒之地,自称“摇民”。“摇”者,“瑶”也,“摇民”也就是“瑶民”。由此也可以判断,这一上古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应该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淮河流域,有易部落的首领在上甲微的征伐下逃到长江以南的蛮荒之地。

王亥振和上甲微都是先商民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两个人的名字屡屡见于后世的殷墟甲骨卜辞,说明他们的后人——殷商的统治者对他们的祭祀很是隆重,并把他们的神灵作为告祭乞灵的对象。在甲骨卜辞中,王亥振的“亥”字上画一鸟形,

见胡厚宣《甲骨文中所见商族鸟图腾的证据》,《历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甲骨文中所见商族鸟图腾的新证据》,《文物》1977年第二期。把这种图腾崇拜的标志冠在王亥振的头上,显现出特殊的敬意。上甲微更是在甲骨卜辞中被称为“高祖上甲”,成为先商时代玄鸟方国的中兴之王。

高祖上甲微之后传六世为天乙,天乙就是成汤。《史记·殷本纪》记述:“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帝诰》现已不传,《困学纪闻·卷二》记有:“《帝诰》篇书曰:施章乃服,明上下。”也就是用衣饰来标明官员的身份和上下等级次序。《史记·殷本纪》又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以上两则记载,表明汤无论在组织管理才能、德行修为以及外交宣传方面,都已经成长为一个上古时代罕见的成熟政治家,也说明他为代夏而起、夺取天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成汤成功地取代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以用文献典籍细致考据的朝代,中国大陆的华夏文明就此告别史前时代,进入斑斑可考的历史进程。

由商朝的开国大帝汤到最后一代帝王纣,殷商王朝共历十七代,三十帝,五百有余岁。商朝是个建立了成熟的礼乐制度的王朝,尚祖敬鬼,一切重大事项都听命于占卜策筮,做出了很多让后人不能理解的国家行为,比如“商人屡迁”。历来学者们都把商人屡屡迁都要么说成是古人从远古继承下来的迁徙本性,要么说成是游牧生活的习惯,其实,大家都忽略了商人敬鬼尚祖、对占卜策筮唯命是从的文化特性。占卜策筮的结果是非理性的、不确定的,这就是导致“商人屡迁”的直接原因。

商纣王与周武王发之间的故事,是成汤与夏桀之间故事的翻版。有趣的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当年也号“武王”。商武王推翻了夏朝,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历史就在这种诡异的循环过程中辗转前行。

不过,近年来的历史气象学的研究有助于帮我们解开这种诡异循环的历史之谜。有证据显示,公元前900年左右,也就是周武王率领西方部落联盟的军队进攻中原,与商纣王展开牧野大战的年代,黄河流域经历了一次罕见的气温大幅下降,年平均气温从113℃骤降到8℃,降幅达33℃以上(见图1),这样大幅度的降温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灾难,足以导致商王朝统治的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农作物大幅减产乃至绝产,更会导致周部落方国所在的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畜牧业和农业遭受灭顶之灾。

《史记·周本纪》载:“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这里透露出来一个秘密: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不可能是人力使然,只能是天灾使然。大幅度的气温下降导致西北高原粮食绝产、牧草不生,八百诸侯的部落面临着几千年未遇的巨大自然灾害带来的残酷生存压力,部落民众在大量死亡。唯一的选择就是进军中原,抢占中原地区的粮草,求得生存的机会,所以才不约而同地率领部落民众来到盟津之地,对富庶的中原地区跃跃欲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