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快乐的孔子(1)

孔子纪 作者:刘方炜


在孔子三十岁办学之后到三十六岁去鲁适齐之前的这一段岁月,孔子是在一种单纯而愉悦的教学生活中度过的。其间,孔子的言谈举止充满了一种和谐而安适的幽默感。

一、《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的“不亦”句式解作现代汉语不应当作反问句来解,而应当作感叹句来正解。意为:学了然后不断去实习,这是多么令人愉悦呀!有朋友从远方来访问,这是多么令人高兴呀!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气度呀!

孔子这段话是自况,也是诲人。孔子在描述作为君子的一种理想的学习、生活和处世状态,恬淡、轻松而又亲切,充满了自足与自省的精神。

可以看出,孔子很满足于这一阶段与他的学生们一起度过的教学生活,虽然贫寒,却也单纯而温馨,师生们在一起讨论学习、演练“礼乐射御书数”诸艺,有时候会与慕名而来的访者一起交流信息,切磋学问,其乐融融。学生们对拥有孔子这样一位博学的老师是很自豪的,因此免不了要在外面夸耀几句,当然会遇到一些泼冷水的人。当学生们回来向老师愤愤不平地述说的时候,老师的态度却很平静,告诉学生说:作为一个君子,并不是非要别人承认才行,关键在于他自己的内在修为到底是不是达到了君子的标准。

二、《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在前面教诲学生的是学习、生活与处世的优雅态度,在这里则教诲学生以学习机会的把握。遇到善者与不善者,都意味着获得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其不同者,仅在于“从之”与“改之”的区别罢了。

三、《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住在紧挨阙里的达巷的孔子邻居评价孔子说:孔子确实很了不起,有很多的学问和技能,可惜没有一样能够使他建立真正的名声。孔子听了学生的转述后,笑道:是吗?那我该怎么办呢?是专门去赶车呢?还是专门去射箭?我还是专门赶车好了!

读到这段话,时隔两千五百多年,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孔子微笑的眼神,听到孔子爽朗的笑声。孔子的心胸是博大的,语气是平和的,他没有说什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而只是幽默地说:那我就去赶车吧。这种从容和自信,只能出自一个精神健康与目光远大之人的胸怀。

四、《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不仅击磬弹琴,而且喜欢与人一起唱歌,听到别人唱得好,就会请这个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一遍。

孔子所唱,应该是“诗三百”中的歌曲吧。

一个快乐的、喜欢唱歌的孔子,而且是个喜欢反复吟唱的孔子。

两千五百多年前,那位坐在斑驳的杏树绿荫下与弟子们合而歌、歌而返的三十多岁的青年教师孔子,全身心地沉浸在优美的歌声旋律里面,面孔闪现着优雅的光泽……此情此景,是多么令人心向往之呀!

五、《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讨论财富与人生的关系。孔子的弟子们前来孔子这里就学,所期待的无非就是通过学习六艺技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进而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孔子不矫情、不做作、坦率而真诚,并不讳言财富对于人生的意义,但对于财富与人生的关系却有着一种近似于冷酷的客观与平静。孔子并不否认自己也像常人一样,有着求富贵的欲望,但却不让这种欲望燃烧成不可控制的火焰,而是平静地把它作为人生机会的选择之一:有机会发财固然很好,没机会发财也不要紧,关键是在人生的过程之中能不能得到快乐,去做自己乐意去做的事情。

孔子的坦率与平常心,相对于后世某些学人的矫情与无耻,恰成鲜明的对照。

六、《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饿了就吃点干粮,渴了就喝点清水,困了就枕着胳膊睡觉,这种生活里面也有着莫大的乐趣(只要可以读书、学习、切磋学问,有充实的精神生活)。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那样没有任何价值。

此段当与上一段接读。这段话反映了孔子的价值观,从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三十岁开办私学以后的生活状态,物质生活清苦贫寒,精神生活却丰富充实。

孔子在这里教育他的学生要超越物欲的引诱,因为所有建立在物质层面上的富贵和占有都像天上浮云一样是暂时的,转眼即逝,看似坚固,实则虚无。人生应该有更有价值的精神追求,即便是过着简单贫寒的生活,而精神的追求才是其乐无穷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