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粗养·细教·大爱(2)

爱出一个好宝贝 作者:桐桐妈


细教

孩子是张白纸,却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言行和引导,对于孩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孩童时期智力开发的程度、所习得的行为习惯是他们今后成人生活的基础,所以在这方面我丝毫不敢懈怠。

1.言传身教无小节

就像我在博客《早教无小节》一文中所说的,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最值得追随的“圣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他们无限放大并乐此不疲地模仿。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一直努力去做到在孩子面前谨言慎行,尽量多给小家伙正面的示范,不让她抓住什么把柄上演“模仿秀”。做到这一点很难,我还要继续修炼自己。

2.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孩子的早教不是通过正襟危坐的课堂教学实现的,更多的教育契机都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就像李跃儿在《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后记中所说的:

“其实教育就是一些琐碎的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个琐碎的问题都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成长得很好。”

一句话,随机教育应该成为早期教育的主旋律!

随机教育需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引导,这就需要我们熟谙孩子的心理和教育规律。为了胜任这项“任务”,我一直在努力“充电”,多看书,多交流,以免因自己的无知而贻误了及时教育孩子的机会。

3.勿以恶小而“不为”

据说,家庭教育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则——首次原则,即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教育一定要做好“第一次”的工作。特别是那些负面的行为,家长更要在它第一次出现时立即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不能因为好玩而姑息。比如,孩子懂事之后再刻意动手打父母就是值得重视的负面行为,需要在孩子第一次这样做时就加以引导和制止,否则孩子会将其视为一种受到默许的习惯而延续下去。关于这一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我经常看到一个小伙伴动辄扬手打妈妈的事,因为他妈妈过于娇惯从来不制止,竟让孩子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

大爱

没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如何去爱却大有学问,我庆幸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算成功,下面就是自己秉持的一些原则。

1.无条件的爱

不因为孩子的某个优点而爱他,也不因孩子某方面做得不好而嫌弃他。让孩子确认妈妈无条件的爱,就是给孩子最大限度的安全感。这在孩子的婴儿期尤其重要,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更多,“黏人”的现象十分普遍。我的宝贝桐桐小时候就是极为典型的“黏妈妈一族”,遇到这种情况,我极少因为自己被束缚而出现消极情绪,相反,我几乎是无条件地满足她“黏人”的需要,张开怀抱让她黏。结果我验证了小巫的说法:孩子只有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才会自然地走向独立。看到现在的桐桐变得越来越独立,能够坦然地接受妈妈不在身边的事实,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对她无条件的接纳让她建立了牢固的安全感。

2.收放自如的爱

孩子3岁之前最好跟妈妈朝夕相伴,笃信这个原则的我一度为自己没有选择全职而自责。为了补偿孩子,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给了她,甚至希望能够垄断她所有能和我在一起的时间,以至于她爷爷奶奶想带她去老家探亲都怕我舍不得。但自从今年4月份有了和桐桐的第一次分离后,我蓦然发现适当的放手可以带来另一种成长,因为桐桐第一次随爷爷奶奶去乡下回来后明显懂事了许多。这大大冲击了我的教养理念,从此我不再把孩子“抓”得那么紧了,只要她有体验其他生活的机会,我就尽量放手让她去。所以前段时间桐桐爷爷奶奶想再度带她去乡下避暑时,我偶尔掠过的担忧瞬间就烟消云散,现在小家伙下乡后乐不思蜀的样子让我更加感慨适当放手的必要性。

3.“消防车式”的爱

“母亲就像消防车,无须一直在场,但要招之即来。”这也是日常生活中我尽力遵循的一个原则,因为我不赞成把孩子呵护得太紧,过于严密的呵护与其说是一种细腻的爱,不如说是在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危险性,既阻碍了孩子的探索又抹杀了孩子的自信。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没有危险的地方,我都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哪怕她把自己弄得满身泥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