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意培养“天才”

爱出一个好宝贝 作者:桐桐妈


无意培养天才,只希望女儿按照正常的节奏安静地成长,有机会经历一个正常孩子必然经历的成长痛苦与烦恼,如此,她的生命体验才是丰富的,她的成长轨迹才是自由的,她才更可能成长为她自己!

跟出版方讨论书稿时,有一个标题跟编辑老师发生了“分歧”:在涉及桐桐智力开发的那块内容,编辑老师想做“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文章,而我偏偏极其反对这个概念,希望表达“并非为了培养天才”的育儿理念。虽然编辑老师后来宽容地接受了我的建议,还是忍不住来唠叨一下自己在孩子智力开发方面的观点。

应该说,在没有孩子之前,我还是有点儿“天才教育”情结的,毕竟学了近20年的教育理论,感觉如果不在孩子身上付诸实践,真是有点儿对不住肚里的墨水了。之所以近30岁时我都迟迟没有做好要孩子的准备,也是因为对自己培养“天才”的能力还不自信。但不经意有了桐桐之后,似乎一下子都变了,原来的天才情结被突如其来的母性给颠覆得烟消云散,如何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一下子成了我生活的中心。虽然我仍然看很多关于智力开发的书,虽然我依然十分重视宝贝的智力开发,虽然我依然在寻找一切机会引导桐桐的智力发展,但初衷已经完全变了,原来的“天才情结”已经彻底无影无踪。现在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不浪费孩子的潜能,因为我想做一个称职的母亲,让孩子的智力在应该开发的关键期得到开发,而不至于留下什么遗憾。

而且,较之身体健康、心理发育、习惯养成和快乐的生活状态,桐桐的智力开发其实只是我教养中不那么重要的一部分。在这方面我既没有系统的方案,也没有风雨无阻的计划(因为在我看来,最人性化的智力开发应该是“不教而教”的,是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的,是能够让他们在快乐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活动中自然成长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随机的、随性的,是以桐桐的兴趣为转移的。虽然这其中有作为生活背景的声音和图像“灌输”,有专门购买的科学教材,甚至有刻意制作的“教具”,但所有这一切的存在,都是因为桐桐能从中得到快乐。孩子是最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的快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习,桐桐亦然,我乐意以这种方式让她快乐!如果桐桐表现出丝毫的排斥行为,哪怕是再昂贵的教材、再精心准备的教具,我都愿意立马束之高阁。反之,只要桐桐邀请我陪读陪学,哪怕是再忙再累,我都会尽量奉陪到底,只有在她的学习热情影响到身体健康的时候,她的行为才会被叫停。比如,碟片《多拉》虽然有利于她的英语敏感,但会对视力造成负面影响,这种行为就受到了我的严格限制。

如此淡化智力开发的强度和地位,并非因为我不再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也并非意味着我反对其他妈妈把孩子培养成天才。事实上我对卡尔·威特等天才的教育很是认同,也一直在桐桐的智育中努力按照可以借鉴的做法行动。但提起天才教育,我仍然不愿意让这个概念跟桐桐的教养发生关联,因为我实在无意、也不希望宝贝成为“天才”。说起来可能有点儿小自私,谁都知道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天才”可能有更大的贡献,但我的思想似乎尚未无私到这个境界,相比宝贝今后的社会贡献度,我更重视她个人生活的幸福度。而个人幸福与智力成就未必成正比,相反,由于我们这个社会尚未形成理性对待“天才”的心态和氛围,往往早慧的天才要承受更大的期待和精神压力,个人的生活自由注定要受到影响,我不希望宝贝桐桐经历这种状态。当然,假设她一不小心成了“天才”,我也会坦然接受这个事实,并谨慎加强对她的心理素质教育,以免她因了“天才”的名声而经受太多功利的煎熬。

对于桐桐的智力开发,由于我只是在不伤害她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在亲子共处的有限时间里做到了随机引导,不曾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也不曾借助专业的早教机构(早早上托儿所是因为实在没人带孩子),一个事实也不可回避地出现了:至今桐桐都只是一个有着正常的喜怒哀乐、正常的身心发展节律、或许只是有点儿小聪明的孩子。她的平凡与普通似乎与“桐桐妈育儿手记”的影响有点儿不那么相称,以至于出版商有点儿担心“桐桐目前还小,没有一系列成绩的支撑,对于一般父母来说,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会成为图书销售的短板。我却感到很满足,因为她是那么快乐,只要没有强烈的生理痛苦,她的微笑总是那么自然,那是一种有着发展自由的孩子特有的微笑吧,我常常这样想。

很能理解编辑老师的顾虑,还是不愿意因此加快桐桐的智育强度,书可以卖不掉,版税可以拿得少,但能够因此成全宝贝的快乐生活状态,我无怨无悔。我想,即使哪一天“桐桐妈”因为育儿手记而成名了,我也不会为了铺垫自己的名声而按照众人的期待打造宝贝桐桐,亦不希望她因为被人注目而失去了自由的生活空间。我只希望她按照正常的节奏安静地成长,有机会经历一个正常孩子必然经历的成长痛苦与烦恼,甚至在不经意的时候带给我困惑与尴尬。我珍惜这样的状态,不是因为这种状态让我有了观察生命本质的机会,而是这样的桐桐,她的生命体验才是丰富的,她的成长轨迹才是自由的,她才更可能成长为她自己,而不是一个虽然风光、却失去了自我的桐桐!(事实上,就我个人的观念,让孩子成为她自己比成为天才更难!)

第二章

接纳孩子

允许孩子通过发脾气完成心理康复

善待孩子的“坏心眼儿”

成长需要理解与宽容

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

只有问题家长,没有问题孩子

坦然陪孩子经历成长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