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陪孩子经历成长痛(2)

爱出一个好宝贝 作者:桐桐妈


果然,大约20多分钟之后,在课间休息的洗手、喝水时间里,桐桐的状态逐渐恢复了,她开始熟练地找自己的小杯子,自己接水、喝水。接下来的手工游戏里,小家伙便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给巧虎粘上眼睛,还主动地走进了场地中央,拉起小朋友的手跳起了舞。

接下来的户外活动时间,小家伙的表现也不错,很认真地活动、做操,只是不大懂得跟其他小朋友互动。大约平时小家伙的“特立独行”本来就比较引人注意,活动期间,竟然有园长和另一位管理人员对我说桐桐已经进步多了。我感到欣慰。

谁知乐极生悲,活动完毕大家进教室时,小家伙又开始闹了,因为她想继续在外面活动,不想进教室,于是一边喊着“我不要回家”一边大哭,强行把她抱到教室之后更是哭得涕泪滂沱。班上的徐老师告诉我小家伙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到外面就不想进来,有时候下学了还不想回家……真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小孩啊。担心她的哭闹会影响教学,我不得不要求主动回避(因为小家伙在我面前容易“耍亲”),正好园方要求家长到二楼观看圣诞节的节目表演,我便火速告退。到了二楼往下看时,果然小家伙已经不哭了,只是一直躲在其他小朋友的背后,既不热衷看精彩的圣诞节目,也不搭理其他小朋友,整个节目过程都是如此。

节目完毕,园方邀请家长去参观教学成果,半小时左右下来之后,其他在门口偷看他们吃饭的妈妈告诉我,桐桐又开始哭闹了。还好,这些行为表现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所以不会因此感到尴尬,只是怕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情绪,我还是早早把她领回了家(老师说接下来没有活动了,可以回家了)。

总之,这个开放日,小家伙的表现可谓是跌宕起伏,而我有幸陪她经历了整个过程,感慨颇多……

桐桐的“拙劣”表现,有她先天神经类型的原因,也有我们后天教养不当的原因,当然还可能有月龄的原因。先天的,可能遗传于生性内敛、不喜喧闹、灵活性较差的我;后天的,则是作为上班族的我不能按照自己意愿经常带她出去交往的结果;月龄上的,可能因为桐桐是班里最小的两三个小朋友之一,而孩子年龄越小,不同月龄之间的差别越大。我注意到,另外一个比桐桐还小一点儿的小朋友是从头哭到尾。就当前的行为表现而言,我更倾向于认为先天负主要责任,固有的神经类型决定了她是个慢热型的孩子,面对陌生的、嘈杂的环境,她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而且思维和行为在不同场景之间转换的灵活性较差。后天的努力虽然有助于改变这一点,但这需要过程,而且可能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就像在农村长大的我,虽然从小到大从来不缺玩伴,但因为生性内向,直到初中毕业之前,家里来了客人,都不敢跟人家说话;直到工作之前,都不敢当众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到现在,都难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即兴发言……虽然我一直在努力,事实上也在一步步改善,但这是个多么漫长的过程啊!我亦如此,怎能要求一个两岁的孩子一夜之间完成突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两岁宝贝这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都是正常的,她还是那么幼小,小得还没有多少机会经历能够颠覆她先天神经类型的过程!

当然,从内心深处来说,尽管深知内向自有谨慎沉稳之长处,还是非常希望桐桐成为一个能言善辩、在公众场合游刃有余的人,这样就不至于像我一样整天“茶壶里煮饺子”。但期待的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性的心态应该是接受孩子当前的起点,然后帮助她向着期待的方向成长(最重要的是帮她坦然地接纳当前的自己,让她认识到,可以因为性格因素埋没自己的部分才能,却不应该因此而自卑)。然而,成长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但过程却充满痛苦,因为对于桐桐来说,要完成从内敛向开放的转变,她需要经历千百个不那么喜欢的“嘈杂”场合,需要千百次地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适域,直至从厌恶“嘈杂”到习惯“嘈杂”,而且其间的很多努力只是通向美好结果之前的“量”的积累,没有可见度的结果,就像这个家长开放日,突然变出来的“陌生”场合只能成为有助她突破心理舒适域的“场景”,而不会是她展示努力成果的舞台(她早就轻松地掌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却因为胆怯不敢当众展示)。这个时候,作为妈妈的我需要做的,就是等待,支持加等待,让孩子感到我的信任,让孩子在可能的失败面前找到情感的支撑,这样,她才能无所惧怕,轻装上阵。

是的,我向往美好的成长结果,但我更重视宝贝蜕变的过程,这才是她生命体验中最具体、最丰富的成长经历。虽然充满了痛苦,却是她建构自信和自尊的基础,舍此,她的心理发育将少了一笔很大的依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愿意陪她一起去经历,不怕当众难堪,也不怕她最终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只要她能坦然地接受当前的自己,不会因为难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才情而自卑,就足矣!

第三章

走进孩子的

内心世界

吃醋原来是“嫉妒心”在作怪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善待孩子的说谎行为

值得宽容的“口是心非”

不要责怪“尿娃娃”

理解孩子的物权意识

给孩子“重复”的机会

尊重孩子的“执著”

争抢游戏有“玄机”

坦然面对若隐若现的同情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