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岁半现象”及处理心得

爱出一个好宝贝 作者:桐桐妈


一岁半左右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往往喜欢通过发脾气来维护自己的主张,需要我们耐心地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及时满足其合理的需要。难以满足其需要时,应允许孩子用哭泣来表达失望,或者试着转移一下注意力试试,如果实在耐心不起来,冷处理一下也可以。

最近发现桐桐在日益频繁地使用一个词——“不要”,“不要”当然不是用嘴巴讲出来的(因为她只会分开讲“不”和“要”,还不会把这两个音节连在一起讲),而是用语言加肢体动作表示出来的:小嘴巴里说着“要”,却愤愤然摇头摆尾、张牙舞爪,再配上一副我行我素的表情,经常吓得爷爷奶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如果不依着小家伙的话,小家伙就会就地撒泼;如果依着她的话,则意味着要冒原则性的危险:允许小家伙一个人过马路,允许小家伙做危险的动作,吃不该吃的东西……

除了用“不要”表示自己的意愿外,桐桐还表现出一些其他的变化:

◆ 独立意识有所增强,平时吃东西喜欢自己拿着吃,很多事情上都拒绝成人的帮助。

◆ 不喜欢亲近人,以前动不动就要大人抱,大约从15个多月起,越来越频繁地特立独行了,甚至过马路都不要爷爷奶奶碰她。

◆ 发脾气的频率高了,稍不顺心就摔东西表达自己的愤怒,撒泼也是常有的事。

桐桐的这些行为变化,倒是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我事先接触过一些有关自我意识发展的资料,知道一岁半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他们喜欢用否定性的表示确认自己的存在,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喜欢挑战身边的大人。由于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主意,而且难以接受其他人的“异己”想法或行为,“自我中心”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其典型表现就是动不动就发脾气维护自己的主张……

那么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一岁半现象”呢?根据所看到的资料及自己的实践体会,我想跟大家分享一点认识。

首先,面对孩子的挑战,我们不应该感到沮丧,虽然孩子的某些行为有点儿难缠,但毕竟意味着孩子有了进一步成长,可喜可贺。当然,我们更需要做好思想准备,认识到这个阶段的必然性和复杂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们独特的心理特点,满足其合理的需要。一些需要即使看起来不合理,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适当满足一下也无妨。如果不能满足,就给他讲讲道理,适当安慰他的情绪,允许孩子用哭泣来表达失望,或者试着转移一下注意力。如果实在耐心不起来,冷处理一下也可以,总之最好不要来硬的,否则孩子会变本加厉的,而且孩子的自我意识还在发展中,动不动就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主张,容易使他养成依附的人格。

在这个过程中,撒泼可能是一种比较棘手的挑战,因为如果我们就此满足孩子的需要,也许孩子今后会习惯性地采取这种要挟手段(特别是在大街上);但如果直接生硬地拒绝孩子的需要,又可能会引来无休止的哭闹。对于这种情况,我一般会这样处理:以一种很平静但充满爱的语气(我觉得母亲说这些话时,发自内心的爱特别重要,这样孩子即使受挫,也会理解母亲其实是出于爱才这样做的)对她说“哦,宝宝想坐在地上玩啊,那你就玩吧,妈妈先去忙别的事情啦”。一般情况下,小家伙看着我当真要走开了,就会借机下台,让我把她拉起来;即使不马上起来,过一会儿觉得没趣了,也会主动要求我拉她起来的,我也会趁机把她拉在我怀里,若无其事轻轻对她说“哦,桐桐不要坐在这里玩了啊,那我们去玩别的好不好啊”。当然,如果她所维护的主张对她意义特别重大,但我因为其不合理而不满足她时,她也会痛苦地哇哇大哭。这个时候我就会紧紧抱住她,告诉她我知道她很难过,但就此满足她意味着让她受伤,妈妈不舍得她受伤,宁愿听她哭泣,等她通过哭泣宣泄了受挫情绪,有时我还伺机提议陪她去做别的事情,直到她重新展开笑容。

可能是我的处理方式真的有点儿效果,桐桐在我面前撒泼的频率少之又少。在她爷爷奶奶面前则不然,隔代情深,两个老人都对她宠爱有加,通常不舍得拗着她,她一撒泼就可以达到目的,结果弄得两个老人有时很头大,经常向我告状。这时我就无计可施了,因为我建议的处理方式他们不大去用,而且我的教育理念他们也不是很接受,沟通常常没有共识,结果让孩子钻了空子。所以,在这件事上,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教训就是:家庭成员一定要统一教育观念,否则孩子可能会拿那个最容易妥协的成人开刀,甚至变得“两面三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