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若隐若现的同情心

爱出一个好宝贝 作者:桐桐妈


两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真正的同情心,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出一定的共情行为。然而,这个时期他们的同情心还是比较浅表的,基本局限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需要父母的积极引导。

案例一:

有一次我的腿不小心撞了一下,起了淤血,宝贝看到后马上蹭过来,一边帮我吹一边说:

“妈妈,去灸一灸吧。”因为小家伙有时会看到我用艾灸自疗小病。

案例二:

看绘本,翻到有小主人公哭泣的页面,宝贝有时会指着对方说:

“她哭啦。”

“她很难过。”

“她找不到妈妈啦。”

案例三:

前天,应宝贝的要求,拿着两个硬币带她去迪亚天天自动售货机买玩具球。返回的路上,遇到一个乞讨的妇女,大着肚子,说自己的爱人出车祸身亡,急需回去的路费,便把买球剩的那枚硬币塞给宝贝,让她放到阿姨跟前。

离开阿姨之后,我问宝贝:

“宝宝,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让你给阿姨钱吗?”

“因为桐桐不买球啦。”

“是的,这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是阿姨遇到了困难,我们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

宝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上楼的时候,为了检验小家伙是否记住了我的话,再度问她为什么要把钱给阿姨。小家伙说:“阿姨有困难,要帮助人。”

我又接着说:“现在妈妈也遇到困难了,胳膊累坏了,你能不能自己走上楼梯呢?”

小家伙把头埋在我怀里抿着嘴笑,这是她不想答应一件事时的惯用表情。

由上述案例中宝贝桐桐的行为不难看出,两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真正的同情心,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相对熟悉的情感,并表现出一定的共情行为。然而,这个时期他们的同情心还是比较浅表的,基本局限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比如,如果她没有“累坏”的体验,就可能对别人的类似感受漠不关心,或者即使能够感受到,也未必做出同情的行为。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最好不要有失望的感觉,因为孩子一般需要等到3岁之后,才会逐步通过推理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而两岁左右的他们,不仅心智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运用推理能力的水平,而且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容易受到自我中心的影响,有时候难以基于同情做出“利他行为”。

当然,理解与宽容不等于我们听之任之,必要的引导还是可以促进孩子同情心的发展,特别是成人的言传身教,对于这个时期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很多时候,孩子基于同情做出的“慰抚”行为是从父母那里模仿来的,比如,学着父母的样子去揉别人受伤的地方等。

另外,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发展,在孩子的经验范围内,适当给孩子讲讲道理也会有一定帮助,可能这种办法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孩子记住这些道理之后,等渐渐有了推理能力,就可以更好地运用到移情行为之中。

第四章

情智并重,

培养优秀宝贝

儿歌是不可忽视的早教素材

别让识字成为孩子的负担

自然育儿,随机早教

好习惯从小培养

分类意识的发展意义重大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妈妈的角色很关键

合理干预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阅读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家务劳动是孩子学习的需要

鼓励孩子表达感受

幼儿期的外语学习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涂鸦是孩子的语言表达形式

家庭“探险”游戏值得一玩

“数”启蒙养成孩子的数概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