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节:第五次崛起:边读宋史边叹息(2)

第九次崛起 作者:白海军


除了防范军队发动政变外,赵匡胤还想办法消除民间暴动的隐患,他把这个和军队的改革联系到了一起,他倒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加大军队士兵的淘汰,把老弱残兵都淘汰回家,然后一方面从各藩镇选调精兵充实到禁军中,一方面把社会上的流民也编入各地军队和禁军中,这也就是北宋的募兵制。于是,北宋的大街小巷中就少了很多流民、饥民,甚至一些监狱罪犯也被编入军队。赵匡胤此举可谓高明,这样一来,地方军队总是不如禁军精锐,各地城市中也少了很多暴乱的隐患。

另外,针对职业军队中士兵经常犯上作乱的行为,赵匡胤又制定了严格的军阶管理制度,规定下级必须服从上级,上级有生杀的权利。

再有,赵匡胤又在全国的兵力部署上也采取了"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政策,也就是将精锐的禁军放在首都,而将侍卫亲军分布到全国各地,中心兵力强于周边。分布在全国的禁军也和各地方部队相互掣肘,使其难以兵变。

最后,赵匡胤还制定了"更戍法",也就是说,禁军还必须轮流戍边,这样既能让军队得到锻炼,也不让其在一地呆得太久。

宋太祖赵匡胤这套精心设计的军事制度可以说很高明,也相当有效,使得宋帝国始终没有发生安史之乱那样的悲剧。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制度,这套精心设计的制度还是产生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军队作战力严重下降,在作战的时候,由于将领是临时委派的,就使得将领并不熟悉他所率领的部队,士兵也不熟悉这位将领的军事能力,一句话,军队中兵和将之间没有默契,因此,宋帝国军队的作战指挥显得很弱。而赵匡胤之后,军队士兵大量征召流民,这些流民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因此作战能力也很弱,这两个弱加到一起就让宋帝国的军队虽有百万规模,但却屡战屡败,而且经常是数万人的大败。

每看宋史就叹,看一次叹一次,叹到最后就恨,直到蒙古人灭了它。

如果排除军事无能这一项,宋帝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赞叹的帝国,在这里仅仅说上几项就能明白所言非虚。

在中国,人们很少用发明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帝国的发达程度。就是在现代,这么强调科技的时候,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对古代中国的重要性,就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说明宋帝国在中国科技史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吧:宋帝国的发明占中国现代之前所有发明的一半,几乎在所有领域宋帝国都是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科技中心。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这些中国经典的科学发明此时早已转化为生产力,造纸和印刷已经成为一个支柱行业;《梦溪笔谈》是一部科学总结性著作,《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宋时期纺织技术也达到了巅峰,最高级的纺织机竟然有1800个零部件;造船业大量吸收了阿拉伯造船技术后又超越了阿拉伯人,当时宋人已经能制造有四层甲板的大型远洋商船,航海学也得到阿拉伯人的传授而得到大发展。

宋帝国的经济发达是人所共知的,但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呢?宋朝最主要的经济发达标志可以说就是纸币的大规模使用和银行的产生--我们的中学课本中说中国最早使用纸币是在宋帝国时期,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纸币最早并不是诞生在宋帝国时期,而是在唐帝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曾有小规模的使用,只不过真正成为通用货币则是在宋帝国时期。银行也不是诞生在宋帝国时期,但大规模的金融活动却是在宋帝国时期。以货币发行增长量来看,宋的规模就远远超过唐,宋神宗时,全国每年铸币达到506万贯,而唐玄宗时期年铸币量也不过是32万贯,相差悬殊。这时候还能从货币角度来说明宋帝国国际贸易的发达程度,当时,宋帝国的基本货币已经是铜币和银锭,而中国的传统货币是铜币,因此只有大量白银的输入才有可能奠定银的货币地位。纸币"交子"的出现则更加证明了宋帝国时期国际贸易和银行业的发达,因为无论是铜币还是银锭都是沉重的金属,不利于长途携带和大宗商品交易。另外,考古学也能证明宋帝国时期经济是何等的繁荣,在东南亚、日本、朝鲜、泰国、缅甸、西域等地区发现大量的宋朝钱币,这很平常了,而在中东地区、欧洲、非洲印度洋沿岸发现宋朝货币就说明了宋帝国的远洋贸易已经遍布印度洋,宋帝国货币已经成为一种国际通货。宋帝国时期泉州已经是一个国际港口,其地位相当于17世纪的荷兰。当时在以泉州为中心的地区居住着很多印度人、阿拉伯人、东南亚人、日本人,也有欧洲人,当然也包括犹太人,这一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清真寺就是一个明证。那些远达非洲、欧洲的宋帝国铜钱也许并不是中国商人直接带过去的,更有可能是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带过去的,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印度人和阿拉伯人是印度洋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