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节:第五次崛起:边读宋史边叹息(3)

第九次崛起 作者:白海军


经济发达的另一个标志就是企业的活跃程度,宋帝国时期有很多企业,不过,宋帝国的商业,尤其是利润稳定而获利巨大的一些行业还是被政府所垄断,比如冶金、盐业、茶叶、造船、远洋贸易、造纸、瓷器等,这些行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因此这些国有企业也都显得规模庞大,有上千员工的企业稀松平常。

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繁荣使得宋帝国拥有了巨额资本,这在社会方面引起了城市化,中国的真正城市化时朝就是在宋帝国时期。这时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有两个,一个是汴梁,一个是临安;超过20万人口的有6个,而有10万人口的城市就更多达二三十个。

国内贸易、国际贸易、大型企业活跃、城市化运动,这四者的同时作用又对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宋帝国时期,中国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脱离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变的趋势,以现代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来看,宋帝国时期的第二、第三产业已经占有很大比例。其实仅从城市化的程度上也能看出,宋帝国已经有大量城市人口并不直接从事农业,而是服务于第二、第三产业。有这样一组数字,在1077年,北宋的财政总收入是7070万贯,其中来自农业的是2162万贯,来自商业企业和海外贸易的是4911万贯,两者之比为3∶7,显然,按照这个标准,北宋已经不再是一个农业国,而是一个工商业帝国。

宋帝国在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已经在国家政策上使用金融手段进行改革和调整,著名的王安石改革有一项内容就是青苗法。青苗法的实质就是利用金融调控手段刺激经济复兴。所谓"青苗法"其实就是一种新贷款措施,也就是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向农民发放一笔贷款,这笔贷款要在夏秋两次收获之后连同每年的税收一起归还。当然,贷款就要有利息,这笔贷款的利率是二分利,也就是20%,但夏秋是两次收割庄稼,因此也就相当于两笔贷款,因此利息合计是40%,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利率,不过怎么也比没有贷款强,因此,青苗法还是刺激了农业的复兴。王安石的这个算盘打得可是很好,照他的话说就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自饶",政府这时又成了高利贷商人,可见宋帝国在驾驭经济方面已经达到了怎样高的水平。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商业国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它们一般都会使用雇佣兵,也许很多人会惊讶--难道宋帝国的军队是雇佣兵吗?不错,正是!宋帝国的繁荣在今天看来都是令人惊羡的--它竟然能养得起一支百万规模的雇佣兵!

其实,这并不奇怪,欧洲历史上有很多商业国家都使用雇佣兵,从雅典时朝开始就有了,雅典也是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而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大量征召雇佣兵。罗马帝国后期更是大量招募雇佣兵,最后发展到了雇佣兵成了罗马帝国的核心,决定了谁来当皇帝。今天的美国军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雇佣兵军队,美国实行的不是兵役制。有买的就有卖的,由于欧洲雇佣兵市场庞大,因此有些民族就以出售雇佣兵为行当,比如普鲁士、黑森等德意志各邦,就以出售雇佣兵为国家政策。

宋帝国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的意思也就是大量征召自愿参军的人,军队待遇又很高,因此,宋帝国的军队可以说是标准的雇佣兵部队。

宋帝国的军事的确很弱,但有没有想到一个问题:宋帝国为什么会签《澶渊之盟》?很多人都会说,这还用说,打了败仗呗!打了败仗不假,《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性条约也不假,但不要用今天民族大义这个观点来看商业王国的行为,商人是不做亏本买卖的。我们不妨算一笔账就清楚了。1004年,在订立《澶渊之盟》的时候,宋帝国每年支付给辽30万两白银,这笔钱占宋帝国财政收入的多少呢?当时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率是一两白银兑一贯铜钱,1021年宋帝国的财政收入是15000万贯,通常宋帝国的年平均财政收入都在8000万-10000万贯。而在当时,以陕西一地的军费为例,平时的军费就是2000万贯,战争时则达到3200万贯,也就是说,宋帝国的军费开支已经因战争而急剧扩大,整个财政收入几乎都用来养兵了,而这些军队的作战效能却很低。比较而言,30万两白银这个数字对比庞大的军事开支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用30万两白银购买和平比用庞大的军费开支维护和平要划算得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