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节:二、日俄战争硝烟下的"清末新政"(8)

日本改变中国 作者:王海涛


推行新政,总要有一批帮手,选谁来操作新政,是至关重要的。

慈禧太后主要倚重张之洞和刘坤一等一批具有改革思想的官僚。于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清末新政,终于在错过了一次次的机会之后,拉开幕布。

早在维新运动的时候,张之洞就与维新派有所联系,并曾经写了著名的《劝学篇》,主张向日本学习。张之洞说,日本这样一个小国,凭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爆兴"?就是因为明治维新的一些推动者诸如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人曾出洋留学,学到了改革的要义。

在张之洞的推动下,政府对出国留学的重视迅速加强。伴随着1905年科举制度的取消,出国学习与做官挂上了钩,海归派成为清政府重要的任用对象。在后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大多属于曾到日本留学的海归派,比如黄兴、鲁迅、陈独秀。

新政推行过程中,虽有种种弊端,但决非乏善可陈,说慈禧太后"假维新"是不客观的。新政的推行,确实在为中国逐步积累着现代化资源,为社会的转型准备着物质和社会方面的条件。

新政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政治体制改革。最初是整饬吏治、裁汰冗官和旧机构,成立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商部(1906年改为农工商部)、学部、邮传部等;1906年后宣布预备立宪,各省设立咨议局,北京设立资政院,公布"宪法大纲",起草"地方自治章程",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对外开放。1898年以后,主动在沿海沿江十余处重要地点自行开放商埠,以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抵制外国扩大势力范围;大量公费和自费留学生求知识于欧美、日本。

法治改革。删改陈旧的大清律,按照世界通行法则制订新刑律;实行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政刑分离,司法独立。

教育体制改革。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是划时代的大事,随即出现兴办新学堂的热潮,一些省还设立农、工、商、矿等专门实业学校,倡导新学与实学,风气一新。

鼓励发展经营。奖励集股办公司、建企业和发明创造,大力扶植私营企业;相继颁布商法、公司法、破产法等,首次以法律形式保护商人的合法权利和社会地位,出现以取代官办企业的明显转变。

改革军事制度。彻底废除武举,按照现代军队模式编练新军。

改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建成了近一万公里铁路(其中1895年以前修建的不到500公里);在内河航行的华资小火轮近千只(1894年前只有140只),并拥有上千吨级以上轮船数只;修建了共约6万余公里的电报线;建立了19万余公里的邮差邮路;所有这些设施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意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