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保守者如今变成了改革者,甚至比此前的改革者走得还要远。曾经下令让李鸿章铲平康梁祖坟的慈禧太后,这时候比康梁还要"开放"。康梁当初希望废除科举因怕得罪天下读书人,而最终只公开倡导废八股。此次新政,则实现了康梁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关于清末新政的后果,有人认为其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具体表现为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和导致北洋军阀的崛起。
这就是政治改革的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根本不知道将"动"到哪里和动到什么程度。即使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后果也往往是不可控的。天时地利人和,哪一个因素不足,都有可能使改革偏离既定的目标。
但新政的积极意义却是不能抹杀的。
在经济上,新政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发展。1904-1910年间,设厂数目与投资总额都大大地超过了以前。
在政治上,清末政权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清末新政前,清政府基本上还是封建的政权机构。在清末新政期间,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1906年前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以及设立商部、练兵处、巡警部、学部等;还表现在1906年11月重新更定官制。除内阁、军机处仍旧外,新设立或改名称的有: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海军部、军咨府、资政院、审计院。至此,清朝政权机构开始迈向近代化。
尽管改革的目的是维护皇权,但这场政治体制改革之深,已经在很大程度对中国过去2000年的政治运作体制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其变化之多,不亚于2000年前所出现的"秦政制"。
在军事上,清末中国军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清末新政时注意编练新军,辛亥革命爆发前全国已编成16镇。于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也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
在思想文化上,通过清末新政,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出现了办学热潮。随着清末"预备立宪"的开展,西方资产阶级某些思想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在中国封建专制思想体系中透进了一线民主的霞光。
在阶级关系上,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明显的增长,特别是这时,民族资本的中小企业大量涌现,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力量有了明显壮大。
新政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并在客观上迎合了中国进入近代史以来"挽救民族危亡"这一主题。
这场改革因为触及政治改革这一深层问题,可以看作是对洋务运动的纠正和发展。如果这一改革能够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则中国后来的走向肯定会让人产生更多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