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尽管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但在中国的历史上似乎被一笔带过了,似乎跟中国没有什么关系。
日俄战争打了一年多,双方共动员兵力超过百万,主要由辽阳会战、黄海海战、奉天会战等几场大战组成。战争规模之大和激烈程度为此前世界战争史所罕见。战争最后以俄国的失败而收场。
这场战争的陆战主战场是中国东北,战火东起鸭绿江西至辽东湾。尽管清政府宣称"中立",但中国民众深受其害,成为最大的牺牲者。
1905年9月5日,日俄在未通知清政府的情况下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由于战争主战场在中国,该条约的一些条款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中国:
俄国将旅顺、大连及其附属领土、领水租借权让与日本;
俄国将长春至旅顺段铁路及其支线,附属煤矿让与日本;
两国在满洲各自经营的铁路只限于工商业用途,不得用于军事,但辽东半岛租借地内的铁路不受之一限制;
以18个月为限,两国军队撤出满洲,但辽东半岛租借地除外;
为保护各自铁路,留驻守备兵,每公里不得超过15名。
此后,为保证获得条约中的利益,日本与清政府进行了谈判。清政府方面认为,可以听任俄国将其利益转让给日本,但不能给予日本俄国未曾得到的权利,以避免将来同新的权利占有者发生纠纷。
最终中日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通过该条约,日本不仅获得了俄国在东三省南部的权利,而且获得新的权利。从此,日本的大陆扩张计划进入了新的阶段,其"经营满洲"的政策进一步展开。
日俄战争给中国人带来极大的震撼,一个小小的岛国何以在战胜中国10年之后,又战胜了俄国?早在战争初期,西方的报纸就曾指出:"此战非俄日之战也,乃立宪、专制两治术之战也"。
当日本最后取得胜利,君主立宪制的日本给中国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人们认为,日本之所以能一战而胜沙俄,正体现了立宪政体的效果,于是国内要求立宪之声大起。尤其是日俄战争后,俄国宣布预备立宪,进一步激起了中国要求立宪的社会舆论,认为颁布宪法召集国会已刻不容缓。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官员也相率上书请求立宪,实行立宪已为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势下,慈禧太后宣布同意立宪。
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还不只这些。
成千上万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通过日本的报刊也了解到了战争的情况。战争激发了日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也激怒了中国学生。一场在中国领土上打起来的大规模战争,清政府竟然在中立的情况下任日本侵占权益,这让一部分留学生产生了革命倾向。这种反叛首先表现为"剪辫子、穿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