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节:四、渔利辛亥革命,"二十一条"重创新民国(1)

日本改变中国 作者:王海涛


四、渔利辛亥革命,"二十一条"重创新民国

日本幕后支持中国的革命派是一次赌博。黑龙会"高瞻远瞩"的押宝,通过"二十一条",摘取了辛亥革命最大的果实,并且让中国陷入复辟和保卫共和的连绵内战中。

在中国的历史上,对辛亥革命有两种并存的评价,一是,它是成功的,一是,它是失败的。它的成功是,结束了清朝对中国的统治,这是压在一部分中国人心头近300年的心理包袱。它的失败是,它结束了一个坏的时代,开启了一个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坏的时代。

这个以共和之名建立的国家叫中华民国。它一出生就被日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首当其冲的,就是所谓的"二十一条"条约。这个条约,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就是,它让一部分人觉得,共和还不如专制。在此后,复辟和保卫共和引发连绵内战。

如果说日本幕后支持中国的革命派是一次押宝赌博,那么黑龙会在一定程度可谓"高瞻远瞩"。

尽管黑龙会用金钱和武器支持孙中山数次起义均告失败,但是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却如同打中了清政府的"死穴",宣告了大清朝的崩溃。

1912年2月12日,在革命形势与袁世凯的共同作用下,末代皇帝溥仪退位。

大清朝如此迅速地倒掉,不仅革命者没有想到,更让日本措手不及。一个政权的瓦解,必然导致附带在上面的各种利益的瓦解和重新分配。巨大的不确定性,给普通民众,给既得利益者都带来巨大的冲击。

日本是列强中在中国最大的利益获得者,日本这时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清朝完蛋了,日本怎么办?目的应该是明确的,应该借机扩大在中国的利益,但在具体措施上,还是有争议的。

武昌起义发生的第三天,日本陆相石本新六便向内阁征询意见。他在10月13日向内阁会议提交书面文件,提出,"清国有事之际,我国应否安于现状,应否占领其土地?"

事实上,此时中国的局面是没有人能看清的。革命是否成功了?大清朝真的就这么完了?一场发生在一个中部城市的内乱,会改写中国的方向么?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日本人。

如何利用中国内乱,行动还是观望?日本出现了两派意见。军部和内阁以及元老们的态度分歧较大。

就在石本新六征求意见的同时,陆军省军务局的局长田中义一明确提出了一份名为《关于对清国用兵》的文件。文件称,清朝内乱给列强带来干涉其内政的良机,日本必须在列强之间处于主宰地位。

陆军次官冈市之助也提出,日本应抢先占领白河口、长江口,海军部署于要地,以便先发制人。

但是参谋本部则与陆军意见相左,认为应当在中国动乱局面加深和长期持续动荡之后,再趁机侵略;为了让中国长久地陷入动荡,可以向革命军出售军火。

海军方面也认为应该采取观望态度。10月17日,日本海相斋藤实电令在汉口的第三舰队司令官,舰艇在清国官方与叛乱方之间应该严守中立。

总体来说,在辛亥革命刚刚爆发的时候,日本采取了观望态度,并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

日本的获利行动之一,就是向清政府和革命党两方面出售军火。

10月13日,革命刚刚爆发,清政府陆军大臣荫昌就提出,应该向日本提前购买军火。在日本驻华公使的建议下,日本政府于16日决定由日本商人向清政府供应军火,条件是今后清政府应改善对日本的态度,不应该将日本视为非法侵略者和不应损伤日本在满洲的地位。随后,日本向清政府提供了价值273万元的军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