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然并非完全站在清政府的一方。就在给清政府提供帮助的同时,日军参谋本部又批准将少量炸药、雷管出售给革命军一方。
但日本并非只是坐山观虎斗,在提供军火"帮助"两方打仗的同时,日本向汉口派出一支名为"中清派遣队"的谍报军官,负责侦查中国的情势。
中国的内部混乱,对于日本而言就是机会。后来日本每次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一般都是选择中国出现大的危机之时。而日本的借机侵略,又加深了中国的危机。这一点,在后来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尤为明显。
辛亥革命爆发后,如果将侵略中国或在中国谋取更大利益作为一场牌局来看的话,日本无疑拿到了一把好牌。本来就风雨飘摇的清政府,面对国内危机不得不向列强求助,而各列强之中,日本距离中国最近。所以日本开始采取的观望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稳稳地掐住了清政府的要害。
鉴于当时中国南北对峙的形势,日本根本就不需要动用大量兵力。既不必像甲午战争那样海军、陆军全面上阵,也不必像"七·七事变"后的大军长驱直入,而是坐山观虎斗,等待清政府以及后来的当权者向其求助。
就在观望的同时,日本加紧制定统一的对华政策。
1911年10月24日,内阁通过了一份《关于对清政策》。其核心是,日本应该通过不断的努力,以求对清国占有优势地位,使满洲被日本占领的状况保持下去,并从根本上解决满洲问题。
10月28日,日本驻华公使提出进一步分裂中国的想法,认为日本应该抓住目前的局势,在华中、华南建立独立国家,并帮助清政府维持统治。这样将"三分天下",使清政府与汉人政府长期对峙。
这就是后来日本帮助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成立"满洲国"的最初设想。这位驻华公使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但是,分裂中国的领土,已经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核心政策。以中国土地为根据地,对中国进行长久的掠夺,在此后30多年里,一直是日本的侵略方针。
武昌起义让清政府猝不及防,远在太平洋另一边的孙中山也未曾预料。12月25日,在美国获悉革命已经成功的孙中山漂洋过海抵达上海,得到革命派的热烈欢迎。几天后的1912年元旦,长期流亡海外的职业革命家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政府面临与清政府一样的经费困难。革命不是喊口号那么简单。
据日本史学界披露,日本曾向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租借满洲"以作为支持临时政府的条件。至于当时孙中山是否表态支持这一条件,曾为学术界争论。
中国形势变化之快,是当时的日方所始料不及的。到1911年11月底,中国18个省中已经有15个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启用3年前被"罢免"而实际上一直在操控北洋新军的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