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节:四、渔利辛亥革命,"二十一条"重创新民国(9)

日本改变中国 作者:王海涛


1915年,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已经3年了。这3年里,这个昔日权倾朝野的实力派,可以在革命派和满洲朝廷之间游刃有余地左右逢源,获取最大的利益。但是,权谋可以为私人获得利益,却无法实现富国强兵。

旧政权打碎了之后,新政权的操盘者,才知道驾驭这个百病缠身的国家,是多么的艰难。一系列悲剧产生的根源是,操盘者的艰难不为世人所理解,执政者与在野者谈不到一起,宁愿同归于尽,不愿互相妥协。

这个时代,至少有一点是弥足珍贵的,就是中国的政党政治、共和观念已经萌芽,并且在前所未有的宽松政治环境里成长。可惜,日本的压力,让袁世凯焦头烂额,急功近利和骨子里仇视共和,让袁世凯不可能对所谓的共和产生认同。

或许,内外交困也是袁世凯最后走向独裁、复辟帝制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袁世凯发现,共和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共和不能改变解决内乱,也没有让中国强大。

可以说,袁世凯抛弃共和制度,走上称帝之路有多种原因,抛开其自身原因不说,不外乎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内政外交局面,让他产生的焦虑。

何以解忧?唯有独裁!当一个坐在权力顶端的人,发现自己处处遭遇内外掣肘的时候,他应该渴望更大的权力。

一旦拥有权力,就会发现权力不够大,这似乎是中国政治的一个基因。从微观的角度上说,这是一个团体内斗、官员腐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说,那些已经足够高政治地位的官员为何会贪污受贿?他们需要很多很多钱吗?是的,他们需要,他们需要更多的钱换取更多的权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安全感);从大的视角上说,这也是中国民主进程多舛的一个心理因素。

袁世凯放弃共和,意味着中国结束一个坏局面之后,掀开了另一个坏的局面。中国走上这样的道路自然有众多的原因。但是作为日本,这个时时在袁世凯的面前示威的一个重要侵略者,其加紧侵略应该是破坏中国共和体制的一个重要力量。

埋葬共和的是袁世凯,但是帮助袁世凯埋葬中国希望的有很多人。这其中,包括日本。

事实上,以二十一条重创初生的中华民国的日本,也为其自以为是付出了代价。随着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中死去,中国掀开了一个军阀混战的大动荡时代。

在蒋介石北伐统一全国之前,作为名义上的中国政府代表的北京政府,因为财政困难实际上已经沦为外国人花钱供养的一个傀儡。这个政府,不过是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

袁世凯本人还有反日的一面,在其当政的时候,政府借款对象主要是西方各国。而袁死后,中国的经济命脉基本上被日本人所控制。

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时中央政府的收入无外乎田赋、关税和盐税。田赋已经为地方军人所截留,关税从1854年以来就掌握在外国人之手,大部分用于抵消外债。盐税自1913年以后为外国人掌握,作为外债的抵押。

如此情况之下,政府焉能不破产?

1922年的英文《中国年鉴》显示,当时北京政府每月运转费用需要920万元,而月收入只有23.1万元。这已经是一个彻底破产的政府,没有外债已经无法支撑。

1925年年底财政部和交通部的公告显示,北京政府所欠外债达到22亿元,其中大部分借款来自日本。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经济命脉基本上为日本所控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