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常常是民族矛盾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一次也不例外。
历史进入1932年,这年的年初日本人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日方在上海频繁制造事端之后,于1月28日夜突然袭击上海闸北。驻扎在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反抗,日军动用飞机对闸北地区狂轰滥炸,并大肆屠杀平民。
在这之前的1月25日,行政院院长孙科由于难以应付局面而辞职,蒋介石重返南京。
在中国人民抗日热情的支持之下,十九路军的抗日行动初战告捷,并引发了日军的震惊。在作出"战局不容乐观"的判断之后,日本大举增兵上海,海陆空全部出动,动用60架飞机、50辆坦克和总共3万人以上的兵力,发动了淞沪战争。
战争的扩大已经扭转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但是国民政府仍然消极抵抗。国民政府留守在南京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以"抗日剿共难以兼顾"为由拒绝增兵,引发国内舆论沸腾。蒋介石虽然迫于压力派张治中率新编第五军前往迎战,但仍然寄希望于与日本和解,希望中日战争尽快进入"外交途径"。
淞沪战争的硝烟果然吸引了美英列强的注意,并尽量斡旋双方停火。事实上,此次战争由于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日军也伤亡惨重,并使日本陆军的一个半师团深陷上海滩。
5月5日,在国联和英美的斡旋之下,中日签署《上海停战协议》。该协议规定,日军可以留驻上海市区。
而就在淞沪会战的硝烟之下以及英美列强目光被吸引到上海之际,日本在中国的东北悄悄地干了一件大事--于1932年3月成立了"满洲国"。
割走中国东北早已是日本的既定策略。但在如何统治这片中国土地上却有意见上的分歧。
第一个意见就是直接吞并满蒙。在"九·一八事变"第二天,关东军方面就主张直接将东三省并入日本的领土。而来自东京的意见则是"消灭东北现有政权",树立以宣统皇帝为首的受日本控制的政权。在一番争论之后,日本考虑到国际形势,确定采取后一种意见。
末代皇帝溥仪自从1924年被驱除出紫禁城后,一直在天津日本租借,成为日本储存的一颗棋子。这个时候,这个被闲置了数年的棋子终于有了合适的用处。
日本人向溥仪表示,日本对中国东北并没有领土要求,而是希望帮助溥仪恢复大清朝。在日本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之下,渴望复辟帝制的溥仪投入了日本人的怀抱。
1932年3月1日,"满洲帝国"宣告成立,溥仪在长春重新登上帝位。日本通过与"满洲国"签署一系列的协议,全面攫取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权利。
至此,中国领土上同时出现了三个政权,国民政府、苏维埃政府和"满洲国"。此后近20年,以"满洲国"为根据地的日本与国民党、共产党三大势力,在中国的土地上上演"三国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