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
“他们这是在搞长线投资啊。现在跟我走近点,等哪天我被提拔了,他们就会要我多多关照关照。”薛明汉这样说。
“唉 ”雪依凡叹了口气。
“依凡,我有些累,眯一会儿。”薛明汉说道。
“嗯,到家了我叫你。”雪依凡说。
回到家,薛明汉电视也没看,洗完澡就睡下了。
星期天上午八点多钟,薛明汉就返回了峡川。
在峡川西城区,有一条远近闻名的青石古巷,这条古巷,因整条小巷的路面均用青石板块铺设而得名。古巷的两侧,则是一幢幢颇具古色韵味的小木楼。这条古巷,在解放前,曾一度繁华。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峡川这座城市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住在这条街上的居民搬的搬,迁的迁,剩下的只是一些老头老太太和那些条件不好买不起新房的居民以及一些外来的租房户。当然了,也有个别有经济条件搬离但对这条小巷怀有感情,喜欢小巷的清幽而不愿离开的。
书法怪人邹放便是其中一个。
在青石古巷的中段,住着一位跟这条大街同样出名的书法怪人邹放。他的行草,不仅在峡川有名,就是在晋水省也是声名显赫。说他是怪人,是因为邹放虽有一手好字,但却为人孤僻,不喜应酬,很少为人挥毫泼墨,哪怕是高金收购他也不会丝毫动心。然他每逢春节临近,却会主动为街坊邻居书写对联,分文不取却乐在其中。
邹放有两个儿子,一个经商一个从政,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无论是经商的还是从政的,都在各自的领域如鱼得水,小有成就。经商的大儿子邹权开了个装饰公司,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三四十万,而小儿子邹商,则在峡川所辖的清山镇当副镇长,官职不大,可年轻,才27岁,前途不可限量。邹放自己呢,开了个小杂货铺,由他的妻子经营着,每月的收入也不错。按他的条件,是完全可以搬离这条古巷的,他的两个儿子也曾多次表示愿意为他们老两口买一套新房,可邹放却不愿离开。
“深居古巷五十载,阅尽一街盛与衰。吾希青石作见证,死后魂魄亦归来。”这是邹放所作的一首诗。“吾希青石作见证,死后魂魄亦归来” 由此可见邹放对古巷的感情是何等的深。
9点整,邹放开始一天当中的第一次练笔。
自从邹放练习书法以来,他就养成了这么一个习惯,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晚上7点到9点,这三个时间段无论如何都要用来练字,春夏秋冬,雷打不动。
“邹老先生,又在练字啊?”
邹放一抬头,一愣:“王秘书?”
“邹老先生,薛书记过来了。”
邹放慌忙把笔放下,问道:“薛书记来了?在哪?”
王一名说薛书记在车上。
“喏,在那儿。”
顺着王一名手指的方向,邹放看到了停在青石古巷巷口的一辆小车。
“薛书记找我有什么事么?”
王一名摇头,说:“不清楚,薛书记只吩咐我叫您过去。”
邹放匆匆地洗了手,关了门,然后跟王一名来到了巷口。
“上车说吧。”王一名招呼着邹放上车。
“薛书记,您找我?”
“嗯。邹老先生,本来我是要登门拜访的,可到这一看,来来往往的人太多,不太方便。”
邹放微微笑了笑,表示理解,说:“平日没这么多人的,今天这里有户人家嫁女儿,所以热闹些。”
“原来如此。邹老先生,今天过来,是特意请您到我那去坐坐的。一来呢,想跟邹老先生谈谈诗,说说词,上次在办公室邹老先生的话还没说完,我一直等着聆听呢。二来呢,感谢邹先生破例为我题了字,想请邹老先生一起吃个午饭。我知道邹老先生不喜欢人多,所以也就不打算请别人了,就我们三个人。”
这要是换了别人,肯定是受宠若惊,慌忙应允了,可邹放很平静地说道:“薛书记,题那几个字真的只是举手之劳,薛书记不必挂在心上,更不必为此请老朽吃饭了。俗话说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作为一个峡川人,希望看到峡川的经济在薛书记的领导下能够迅速崛起,我那幅字就权当送给薛书记的上任之礼吧。”
薛明